本报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陈剑锋 牛伟 2016年元旦,在余姚市公安局巡特警大队的一楼健身房内,一群警界“猛男”正忙着打点行李。几十个大箱子,装满了书籍、文具和保暖内衣、鞋子等物品,装上车,运往2500多公里外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洛若镇中心小学和大章乡小学。 一次旅行引出的公益行动 今年31岁的民警袁燕刚是余姚巡特警大队一中队副中队长,也是这起公益行动的发起人。 2011年底,酷爱旅行和摄影的袁燕刚来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在那里,他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认识了不少朋友,但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残旧的校舍,低温下衣着单薄的孩子…… 之后,袁燕刚走进了其中一个孩子的家里。这是一个父母双全的家庭,有着12个孩子,有亲生的也有领养的。尽管家庭境况不好,但充满了欢笑声,这深深打动了他。 回到余姚后,思绪难平的袁燕刚在女友的支持下,向大则乡的孩子们送去了自己的爱心。一双鞋、一支笔、一个书包、一件厚厚的棉衣…… 2014年夏天,袁燕刚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关于自己默默支持的孩子们的近况。谁料一石激起千层浪,朋友纷纷向他询问结对的事,向他表达了“献爱心”的愿望。袁燕刚由此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取名“12个孩子”。截至目前,“12个孩子”已有骨干成员50人。 从“单打独斗”到群策群力 随着“12个孩子”规模的扩大,公益的力量也在不断加强,袁燕刚不再局限于“单打独斗”。与群友商量后,他们相互约定,在每次发起公益活动之前,对受助对象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根据对方实际需求,设立公益项目,并且找有专业财务知识的好友进行资金上的管理,确保账目清晰。 2014年秋,天气转凉,袁燕刚想到了远方的孩子,那里的冬天会来得很早。他将自己的想法在群里一说,半天工夫就达成了一致———让大则乡中心小学236个孩子都能得到帮助。袁燕刚联系了那边校长,之后,他带领团队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分3批次将价值近十万元的过冬物资和文具用品送到了孩子们手里。 2015年8月,“12个孩子”再次行动起来,这次他们打算给孩子们送去取暖设备。据悉,为了保证取暖设备能落到实处并发挥最大效果,团队方面向校方要来了校舍图纸,然后根据每个校舍的房间面积来推算取暖设备的大小。之后,直接跑到青岛厂家直购取暖器,给孩子们送去。 同年9月,货物启程的同时,袁燕刚自己也赶去学校“监工”,确保整个项目能落实到位。这期间来回奔波,十分辛苦,但在他看来是值得的,因为这14万元善款实实在在帮到了孩子们。 从“爱心桥梁”到爱心接力 袁燕刚成了一座桥梁,在两边传递爱的光华。2014年秋,当他的第一个心愿实施时,袁燕刚的“秘密”终于被单位发现了。大队领导表示要力挺到底,随后单位的健身房成了爱心团队的物资仓库,全体特警、特勤队员积极参与这项公益行动。 2015年10月,余姚市公安局政治处找到了袁燕刚,希望捐献一批书本给困难孩子;去年11月,为了帮助洛若镇中心小学的196名孩子,团队准备了200套保暖内衣和鞋子;去年12月,他们又准备了1370件衣服和450双鞋子,以及不少文具和书籍,在元旦假期送往远方。 “最让我高兴的是,现在全国其他公益团队也在爱心接力了,几个受到帮助的乡镇将少量结余的物资,分配给了周边乡镇同样需要帮助的孩子们。”袁燕刚说。 日前,在余姚市公安局政治处领导陪同下,袁燕刚为“12个孩子”提交了公益协会申请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