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四明周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1月0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画家的
溪山行旅

———汪文晖钟情溪口写山水

  《武岭幽胜》

  

  朱军备         

  辗转多地师法自然

  求艺之路———

  辗转多地师法自然

  从奉化溪口镇的跸驻进山,行五公里许,有一个叫锦溪的山村。这里青山相对,环境清幽。

  父辈曾落脚于锦溪村的汪文晖,从小喜欢画画,上学之余除了帮衬家务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在纸上涂抺,描画着古松仙鹤日出,也比照着连环画年画,画关云长、杨子荣、刘胡兰。中学时期喜好诗词古文,进美术兴趣小组后,开始接受素描色彩基础训练,也喜好用毛笔涂抹山水。

  1984年,汪文晖考入了山东轻工美术学校,成为奉化市第一位考入美术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宁波一家陶艺所,也曾当了一阵子企业老总。但他对美术的兴趣超过了经商赚钱。为获得更多的美术专业知识,1998年,他以成人高考方式考入中国美院,就读山水画专业,童中焘等当时一批名家成为他的课业教授。2000年,刚毕业的汪文晖,参加了在上海展出的“六人画展”,一时名动上海滩。由此,汪文晖留在了上海。此后,他在上海不断探求艺术,受“海派”画风影响。2006年,他又一次选择北上,到北京的中国美协高研班进修,刘大为等一批全国著名画家成为他的业师。

  2009年,汪文晖在天一阁举办了个人画展,这是他20多年山水画创作的一次总结,也是游子向父老乡亲的一次汇报。

  中国山水画,画的是山水,师法自然是必需功课。前几年,汪文晖远游名山大川,从中原太行山、东北长白山、秦川河塬到西部的贺兰山、祁连山,特别是一次行程8000公里的西部行,影响了他对中国山水画审美的观念。

  

  遍读史料踏遍苍苔

  溪口之行———

  遍读史料踏遍苍苔

  2013年底,一位友人请汪文晖画几幅溪口风景,准备送到台湾去。这一画,触发了寓居上海的汪文晖的乡情。于是,他找来有关溪口的史料,埋头苦读。这一读,令他更加了解溪口,钟情溪口。

  汪文晖驱车进山,步行上山,到四窗岩、商量岗、三隐潭、岩头村、三十六湾,寻古迹,观山色,望云岚,吸清气,听泉鸣。行行复行行,如一个深入溪山的独行客。

  从2013年底到2015年8月,汪文晖奔波于沪甬两地,而大部分时间停留在溪口。如何从新的角度画溪口,既画出溪口的精气神,又画出与众不同的溪口?

  “不同于中国其他名山大川,江南丘陵群植被茂盛,缺乏气势和骨格,山水画很难表现。”画溪口对汪文晖是巨大的挑战,“必须运用中国画的六法,拿捏好似与不似之间的分寸,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白天行走山间,渴了喝一口山泉,累了在岩石小坐;晚上潜心创作,把看到的自然景观,了解的人文底蕴,付之笔墨。以水墨、浅绛、青绿、重彩等形式表现溪口的多种面貌和不同气韵。或以八尺整张画巨作,或以斗方状写小景,以写意的笔墨画出心中的故乡。

  2015年8月底,七八十幅水墨淋漓的溪口作品大功告成,中西书局以最快的速度将它汇集成《山水清音人文溪口———汪文晖中国画作品集》画册,9月正式出版。“以林泉之心体咫尺之远,以黑白之道究造化之变”,这是汪文晖的艺术追求。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