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四明周刊·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1月08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古城:书为读而藏

  杨古城在研读。(林海 摄)

本报记者 林 海     

    走进宁波知名文化学者杨古城的家里,很容易被他四处摆满的书籍所吸引。“近60年来,从读书、买书、抄书到写书,现在家里藏书上万册,整整4排书架都放不下了。”杨古城说。

  2015年,杨古城收获了3个荣誉称号———5月获得宁波“最美文保员金盾奖”,9月获全国百名“百姓学习之星”称号,宁波仅两人入围;前不久他又入围“宁波中华文化人物”。多年来因在文物保护方面贡献巨大而知名度颇高的杨古城自称是“一个书呆子,一辈子都在读书,衣服不洗,饭菜不做,3个儿子也不管,全靠老伴一人撑着,这些年来取得的成果也有她的一半。”

  说起读书,杨古城的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高中只读了两年的他从事文化事业全靠自学,这些年来,他主要从事工艺美术研究、宁波地方文化研究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研究。1958年他在当时的《宁波报》担任美术编辑、副刊记者,并兼职摄影,摄影从此成了他相伴一生的爱好。

  杨古城至今还记得,他的第一本藏书是1957年买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学习手册》,薄薄的小册子,只有几毛钱。“那时工资比较低,一个月只有18元,买一本书相当于两天的饭钱,所以还是很珍惜的。”在生活上,杨古城十分简朴,不喝酒不抽烟,但在读书学习画画方面却很勤奋也舍得花钱,“买书的钱不够,我就去图书馆借书,还想办法抄书———文字作品是抄写,美术作品是临摹。自己买来白纸,用刀切好,用线装订好,久而久之,做线装书居然也成了自己的一门手艺。”直到20世纪90年代他还保持着“抄书”的习惯。20世纪80年代,他曾经被图书馆评为“优秀借书员”。

  担任宁波市工艺美术学会秘书长多年,有了深厚的积累,杨古城开始尝试写书,第一部专著是1989年8月的《现代家庭布置陈设艺术》。当时社会上出书的不多,“宁波那时还没有出版社,这本书极可能是宁波改革开放后出的第一本书,4.8元一本,第一批印了1万多册,几天就卖光了。”1991年,他在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狮子艺术》一书,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反响。台湾地区有位商人高建文建了一家狮子博物馆,收集了4000对狮子,却搞不清年代和出处,特邀杨古城赴台鉴定甄别。1998年10月,他前往宜兰市,花一周时间帮助全部解决。如今,这家博物馆仍是中国唯一的一座狮子艺术博物馆,在海内外影响甚广。

  这些年,杨古城先后出了近10本书,大多与宁波地方文化有关。除了前面的两本之外,还有《四明寻踪》《中国佛像艺术》《南宋石雕》《宁波朱金漆木雕》《宁波百桥》《宁波老桥》《宁波古戏台》等。

  “读书最后是为社会服务的。”有感于社会公众对历史文化知之甚少,1995年,退休后的杨古城等人开始策划“天行文化之旅”,带领市民实地走访文化古迹遗存,每次10人到500人,至今已坚持了190次。宁波152个乡镇(街道),他全部走过。1985年起,他加入宁波市首批业余文保员队伍。在他的奔走努力下,前童古镇得以在城市化大潮中保存,同样幸运的是,还有其他10多座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去年,在他呼吁下,江北区庄桥街道的马径村成为江北区历史文化建筑。

  1998年12月,杨古城应日本文化团体之邀出访日本,在奈良东大寺发现了南宋时期漂洋过海的7位宁波工匠建造的建筑和石狮子,由此,杨古城开始涉足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大量使用汉字就很说明问题。”近两年来,他从事的是宁波文化与西日本的关系以及宋元石刻的研究。或许不远的将来,他又会有相关的新著问世。

  “藏书和读书、用书要相互结合,齐头并进。”杨古城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