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场馆内小朋友在上篮球课。 (周维强 摄) |
|
一废旧场房变身体育馆的全景。(周维强 摄) |
本报记者 冯瑄 单玉紫枫 每到周四下午,海曙外国语小学二年级的小翁就特别兴奋。因为这一天放学后,自己的“私人”篮球教练会等在校门口,把他和9个小伙伴一起领到高鑫广场斜对面的一个专业场馆训练。3年前那里还是一个印刷厂,由于“禁燃区”建设,印刷厂不得不搬离,闲置的厂房由一家民营企业接手后,变成了如今的综合性体育健身场馆。 场地设施严重不足是长久以来制约百姓健身的一大难题。对于宁波中心城区来说,要用新增的土地来规划建设健身场地难度较大,如何利用好城市规划边角地带、“三改一拆”空地、废弃厂房仓库、立交高架桥下等这些存量土地?记者调查发现,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这些闲置地正日渐成为全民健身的“热土”。 违法建筑成首个社区足球场 去年3月,在常青路铁路旁的柳锦社区,全市首个社区足球场正式投运。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家玻璃厂所在地,厂房是未经审批搭建的违法建筑。 海曙区“三改一拆”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时海曙南门街道经过连续5次的综合执法,不仅消除了原有违法建筑、职工宿舍、农地菜地混杂的情形,还新增了5000余平方米的土地资源。 一下子腾出这么多土地,怎么用才好?南门街道主动为萧甬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意向商家及周边居民三个利益主体搭建平台,解决拆迁后土地再利用的问题。经过社区“居民议事会”多次民主协商后,最终明确由柳锦体育服务部向萧甬铁路责任有限公司租用土地,投资建成4个露天足球场,面积约3300平方米。每天18:30到22:30收费经营,其余时间供周边居民健身。 球场经营者徐先生表示,柳锦社区缺少大型活动场所,球场建成后,愿意和社区资源共享。他甚至还给一些社区健身团队负责人配发球场钥匙,保障社区居民在白天能随时使用球场,推行健身理念。去年,该社区成立了球迷俱乐部,目前已有50人参与,还专门设计了自己的队服,计划今后代表社区去参加公益球赛。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余姚。去年初,一家“民间体育馆”在余姚“横空出世”。一年来,该场馆举行体育比赛、做公益,辐射面越来越广,附近乡镇的百姓也常常进城打球。 该“体育馆”主人姚梦晖是典型的篮球发烧友,曾组建过篮球队,还在余姚当地参加过各种比赛,却一直苦于没有固定场地。最后,大伙一合计,索性租块场地来建球场。2014年底,他们租到了一处面积有3000多平方米的旧厂房,曾是做饮水机配件的厂房,几个月前工厂搬离,房子一直空置着。“3000多平方米比预期大多了,不过既然下决心搞了,索性就弄个综合性场地。”姚梦晖笑道。 说干就干。一年租金30万元,加上厂房改造共花了200多万元。去年初,“创优体育中心”正式“面世”,包括两个篮球场、一个40米×20米的室内足球场、一个羽毛球场,还有一个综合训练房。场内设施一律按专业标准建设。一不留神,“姚梦晖”成了余姚打造“民间体育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扩增量盘存量补体育设施不足 随着宁波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市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更加迫切,强身健体的意识越来越强。“十二五”时期,市体育部门对全大市范围内36个街道和221个社区的体育工作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55.6%的街道和62.4%的社区反映辖区内体育活动场所不足,居民日常体育锻炼需求旺盛与体育用地紧张、绿地不足、体育设施短缺的矛盾较为突出。 如何弥补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不足的“短板”?市体育局相关人士表示,要“两条腿”走路,在扩大增量的同时,更要盘活存量。 过去5年的时间内,我市多措并举加快体育场所设施建设,提升增量。目前,市本级有体育中心、游泳健身中心、蓝天健身中心、老年体育活动中心3个综合性全民健身中心;县(市)区级大中型体育场馆达到21个;城市街道室内外健身设施30个;农村乡镇体育健身中心88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307个。全市建有健身路径8178条,各类球场4103个,登山步道1000余公里。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闲置土地化身为全民健身的“热土”。镇海区庄市街道万市徐村利用高架桥下空地投入650万元建设村全民健身中心,建有塑胶灯光篮球场、足球场、门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和健身广场及健身步道、儿童设施等体育设施,达到了省中心村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标准。余姚市梨洲街道充分利用舜江大桥桥下1300平方米空置场地,规划建设多功能体育场地,其综合规模已经达到省级综合性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标准,目前基础工程已经投资380万元。 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目前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61平方米(省人均场地面积为1.48平方米),在全省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1%。符合安装条件的行政村(社区)建有1个以上全民健身路径(点)。全市城乡社区和行政村的体育健身设施已经实现了全覆盖。 社会力量投身体育馆建设 提起宁波羽航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羽毛球发烧友们一定不会陌生。作为一家民营的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它成立于2008年10月,早已是宁波民营体育界的“航母”。 去年4月,羽航又有“大动作”。它将海曙区环城西路北段81号,一处原富邦集团的闲置土地盘活,变成“羽航体育旗舰中心”。馆内设计21个标准羽毛球场地、5个乒乓球场地,场馆地面均采用专业塑胶地垫,并首创了宁波市唯一一家拥有VIP专属空间运动区的运动场馆,是目前海曙最大,宁波市最高端的会所式羽毛球运动场馆。 “高端和公益兼顾,才可能把盘子做大。”公司负责人水文梁告诉记者,虽说羽航在宁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只有做好公益类,扩大全民健身面,才会推进产业进一步发展。他介绍,从去年10月开始,公司推出早场年卡,400元/年,每天从7时30分开放到11时,主要面向场所附近居民。“平均下来一天才一块多,现在每天早上固定有50多人在打球。”水文梁表示,因为场馆早场时段是淡季,这么一来,一方面场馆保本之余可略有盈余,另一方面可进一步培育羽毛球健身市场。 高鑫广场西对面的一家专业场馆创始人施子豪,当初为了找场地颇费了几番周折。海曙区环城路内寸土寸金,上哪找这么好的地方?就算找到了,如何保证盈利?三年前,一道“禁燃区”的政策让他看到了“曙光”。在环城北路西段850号,一家室内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印刷厂被要求搬离。施子豪灵机一动,找到厂方,租下了这片厂区。 前后投入100多万元后,这片老厂房摇身一变,成了综合性的体育场馆,里头“五脏俱全”,包含7个羽毛球场、2个篮球场还有4个乒乓球场。施子豪坦言,“全民健身,本来就很适合民营资本介入。但不应只局限于老厂房改造,下一步,公司准备接洽政府委托管理以及大型体育健身配套,尝试各种合作模式。” 目前施子豪开始瞄准学校的体育培训场馆的“第三方”服务。“江东区已邀请我们参与学校场馆运营。现在每天晚上,加上双休日,镇安小学、江东区中心小学中山校区、江东外国语实验小学的室外篮球场、跑道,都由我们打理。”他告诉记者。 近几年,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越来越多的宁波社会资本参与到了全民健身事业。在国务院46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盘活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 “当前,单纯依靠政府力量难以完全满足群众健身需求,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市体育局相关人士表示,“我们将抓住机遇,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建体育健身设施。” 社会资本的投入需更多政策扶持 如何让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到体育产业,盘活存量土地,加快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一位市政协委员认为,当前我市最为关键的就是出台政府扶持性政策,减少各类税费,诸如土地、房产、营业税、水电气等方面。政府还要建立相关体制机制,鼓励社会热心体育事业的企业家关注体育事业,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目前根据国务院、浙江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文件精神,对于符合条件的体育类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可按税法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相关优惠政策。企业发生的关于体育竞赛表演等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可以按照税法规定扣除。对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对于群众健身的公共体育设施日常运行和维护给予经费补助等。 为加快发展宁波市体育产业,有效扩大体育消费,日前市政府正式颁布《宁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基础。体育设施供给明显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5平方米;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在43%以上;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 未来几年,我市将加快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进一步扩大体育产业规模。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800亿元,实现增加值超过17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1.6%以上,其中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的比重超过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