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记者 李力 郁进东 乔金亮 2015年底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峰值目标约束下低碳发展的“宁波模式”受到全球500多个参会城市代表的肯定。节能减排、美丽乡村、绿色城镇、清洁水源、森林宁波、绿色创建……宁波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十大行动,换来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四项主要污染物削减量将全面超额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3%,比2010年上升了12.4个百分点”“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7%”。 2015年12月,宁波入选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刘奇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宁波要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全市要把农村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坚持全域规划,突出特色,成片推进,将“盆景”连成“风景”,打好乡村旅游牌和生态农业牌,让乡村的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 美丽乡村留住乡愁 “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徐霞客游记》开篇就描绘了处于美好生态中的宁海县。房前潺潺流动着的小河、四面青山环绕,清新空气带着些许甜味……近日,记者走访了宁海县桥头胡街道双林村。“双林农居1号”业主胡满萍说,每到双休日,她家的农居就被预订一空,她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在县城上班的孩子都要赶回来帮忙。这一切都是因为生态环境美。 “全村236户人家,有77户被评为县里的最美庭院。从最初的破旧小村,到画里山村,农房改造推动双林村把潜在资源深度挖掘,使传统农村转型为有特色生态资源、可玩可食可住的新农村。”双林村第一书记应可旵说。自2011年起,宁海县推行“美丽庭院”创建,并选点打造“美丽庭院”专业村,截至2014年,共创建“美丽庭院”3600户。双林村按改造要求,高起点规划,拆除旧房危房,保护修缮传统建筑,使村庄更加整洁;护绿添绿,拥有生态公益林66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8%,精心整治汶溪河道,为“天然氧吧”再添新景;还建成水上乐园、跨溪索桥等,提升村庄品质。 城乡环境的改善,不仅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家门口的变化,也让更多的游人领略了宁海山水的活力,生态资源正转化为潜力无限的经济优势。说到这里,宁海人会自豪地向你提及登山健身步道。的确,在宁海,几乎绵延全县的登山步道已不仅仅是一条健身怡情的山乡路径,更是串联乡村休闲旅游路线的纽带。 “美丽乡村”留住更多“乡愁”。宁海双林村是宁波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近5年,宁波培育美丽乡村先进乡镇38个,建成省级森林村庄149个。镇海区获国家级生态区命名,宁海、象山通过国家级生态县现场验收,北仑通过国家级生态区技术评估,全市累计9个县(市)区创建成省级生态县(市)区。 宁波揽江拥湖、依山濒海,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现代都市与美丽乡村相得益彰。宁波建设美丽乡村,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绿富美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提出要始终保持环境治理的推进强势,决不把违章建筑、污泥浊水、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宁波提出全面开展彩色城市建设,使森林、林道、公园、绿地更加多姿多彩、赏心悦目。 深入推进“五水共治” 距宁波城东15公里有一处东钱湖,这是浙江省最大的淡水湖,面积为杭州西湖的3倍。环保部门近4年的18次检测显示,东钱湖水质已经从过去的总体四类、局部五类提升到现在的总体三类、局部二类,湖区空气优良天数占全年的98%以上。绝迹30多年的银鱼重回湖泊,对优质水高度依赖的莼菜频现。受益于此,2014年游客量384万人次,游客平均停留时间2.45天,旅游总收入28亿元。2015年10月,东钱湖被评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保护生态,是发展的前提。”东钱湖管委会副主任胡建涌说,东钱湖是宁波最大的内流水系,也是中心城市的生态涵养地、备用水源地。为改善水环境,环湖工业、窑矿全部迁移,沿湖村庄分门别类迁至新社区;建成城乡截污纳管60多公里,实现污水全收集处理;实行河长包干,一河一档、一河一策,消除重污河道,达到净流。 生猪养殖企业梅湖牧业在东钱湖有个万头养猪场,生产的“梅湖猪肉”曾享誉宁波。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粪便、污水等对河道生态破坏加剧,对周边居民生活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为保护生态环境,管委会甘愿牺牲利益,把梅湖牧业请了出去。随着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全湖及4000多亩河道全部退出养殖功能。 东钱湖水生态的根本好转使得临湖、近湖约5万人口直接受益。在环湖北岸线,结合旅游休闲理念,打造了“十里四香”新农村,包括洋山村、东村、西村、绿野村。四村暗合“四香”:西村古韵“书香”,东村农趣“菜香”,绿野山风“果香”,休闲洋山“花香”。一村一特色,四村一品牌,自然生态与现代休闲环境浑然天成。 西村党支部书记潘爱国告诉记者,几年前,4个村的经济还比较落后,村民以种田、砍柴、捕鱼和外出打工为生,人均年收入只有五六千元。近年来,将4个村农民的土地集中流转,按照“乡野休闲、田园时尚”的要求,先后完成了奇奇田园、湖岸菜畦等项目。市民可以在这里认养农田,周末带上家人来种菜、感受农耕。村民们则在家门口“上班”,开餐饮店、搞民宿,销售土特产,开发采摘游等,如今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水是生命之源。“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5年间,宁波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市、县、乡三级实现“河长制”全覆盖,累计清理完成174条垃圾河,累计治理黑臭河613公里;全市主要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2.5个百分点。 绿色理念助经济转型 宁波致力于打造美丽经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民宿经济,把宁波打造成大景区。大力推进低碳循环发展,坚决淘汰一切污染环境的落后产能,力争在2018年达到碳排放峰值。 为了保护浙东最大的“绿肺”,让宁波人民享受四明山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2015年,宁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把四明山区域建成全市重要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地、绿色生态农业基地、长三角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宁波市市长卢子跃说,这是宁波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新行动,也是打造“美丽宁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举措。宁波要增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理念,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努力打造“多彩山水、美丽四明”的风光面貌,构建天蓝、地绿、水净、景美、产优、人乐的“美丽四明图”。 宁波市设立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专项资金,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重点用于增加区域生态公益林补偿、下山移民补助、行政村生态保护和运行补偿等,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等投资建设。在划定生态红线的同时,各地探索花木地套种茶叶、香榧、银杏、百合等。以经济和生态树种一步步代替花木,既能恢复青山绿水,也利于山区农民生计。在余姚,大岚、鹿亭等乡镇充分利用四明山区域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扶持项目政策,以村为单位推进生态修复。奉化市积极实施产业外迁计划,鼓励大户带小户联合去外地发展,培育花木生产新的总部经济。 以五针松闻名全国的奉化市三十六湾村,正开启花木产业向精品“转身”的转型之路。“这几年,村里的花农从重花木栽培转向重花木造型,观赏型五针松的附加值更高,花农收入倍增。”村党支书竺清松说。每年约有100万株树秧“出嫁”,有大量泥土随苗离开。村里农户每年出资20万元左右,从山下买来被征用的表土运到花木地填在坑里。同时,村里鼓励花农利用路边、房前屋后,发展附加值高的五针松盆景,减少对泥土的依赖。 地处四明山腹地、山清水秀的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是当地最早一个依托丹山赤水景区开发旅游的村子。“我们着力农家乐升级。开发前仅1元一斤的吊红如今卖到了8元,旅游带动人均增收5000多元,去年人均收入达2万元。”村党支部书记沈炳荣说。按浙东传统山乡古村的风貌不断美化民宅立面、还原特色四合院,完整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特色;村子里的木屋别墅、咖啡吧、青年旅社、乡村酒吧更把那份美好拉长;还有老柿林山居旗下的各处木屋、客栈隐匿在古村景区的角角落落…… (原载1月19日《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