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思与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1月21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本版摄影 丁    安

  李正平

  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精神文明建设没有终点,只能锲而不舍,永远在路上。必须不断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部署要求,切实增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精神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虽然也取得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局面,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仍然是当前紧迫而重要的任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完全同步是正常的。但这个差距不可以拉得太大,时间也不可以拉得太长。否则,这个社会是要出问题的,国家是要不稳定的,群众是会不满意的,已经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也会前功尽弃。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站在了高位,并进入了新常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更应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发展的思想保证,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经济抓经济,就改革抓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必须有思想领域上的突破、精神内在的驱动。当前世界不同制度模式、不同价值观念的博弈还在加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和较量长期、复杂而艰巨,迫切要求我们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期、深水区,改革越深入,越会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越需要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多做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信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

  精神文明建设是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呈现出多样性、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过去人们关心“够不够”,现在更在乎“好不好”;过去关注“新不新”,现在更关注“美不美”;过去看重经济收益,现在既看重经济收益又看重精神文化收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就是文明创建努力的方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更好地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方面的独特作用,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树立新风尚,使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文明成果,切身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新变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全面推进,不断提升文明创建的覆盖面和水平

  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全域推进、全面推进、全速推进,不断提升文明创建的覆盖面和水平。

  既要抓好中心城区的创建,也要抓好广大农村的创建。文明创建重点在城区,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要不断向农村拓展,这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城乡联动,把创建工作从中心城区向县市、乡镇拓展,从重点部位向一般地带延伸,促进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互动,美丽城市与美丽乡村对接,形成风貌和谐共存、功能互补协调、共同繁荣进步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促进整个社会文明进步。要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大力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努力使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

  既要抓好外在形象,也要提升内在品质。如果说外在形象是城市的“颜值”,那么内在品质就是城市的“内核”。要在着力提升城乡面貌、城乡特色的同时,不断推进城乡生活品质、文化品质、环境品质、管理品质的提升,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要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城市更加精致大气、更加整洁有序。要进一步推动社会包容性发展,使市民拥有更加稳定的就业、更加可靠的保障、更加公平的教育、更加优良的环境,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要大力培育和弘扬良好社会风尚,使尊道德、讲文明、重礼仪、守秩序成为人们基本追求,让有爱心、讲奉献、乐助人、相友善成为城乡最美风景。

  既要重视硬件建设,也要注重软件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功能的完善固然重要,制度和机制建设才是根本,更能管长远。要围绕提高创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水平,着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上下合拍、左右衔接,形成协同作战的整体优势。要建立健全常态高效的督导检查体系,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作用,经常性地指导、督促、检查创建工作;建立城市公共文明指数自测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加强群众监督,疏通民意渠道,及时回应市民投求;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对创建工作存在问题和不文明现象进行曝光。此外,要建立健全赏罚分明的奖惩激励机制,把创建工作纳入干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根据工作情况实施奖惩。

  既要打造亮点品牌,也要做好基层基础工作。抓亮点、出品牌是做好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对推动面上工作开展有着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模范学习宣传、诚信建设制度化、志愿服务制度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家风家训传承等工作,在抓重点、破难点中,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亮点。另一方面,文明创建的阵地在基层,活力来自基层,要立足基层、狠抓基层,以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等基层创建为载体,不断夯实创建基础,推动文明创建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三、抓牢核心,全面提升人的素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全面提升人的素质”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个方面”的目标之一作了强调。要把提高市民素质作为文明创建的核心来抓,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以市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推动文明创建达到新的高度。

  要加强教育引导。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推动落细落小落实。要注重家庭教育,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正家教、育家风”活动,推动良好家风家训进文化礼堂、进社区学校、进街坊家庭,使传统家庭美德代代相传。要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经典诵读、“童蒙养正”等活动,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滋养心灵、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宣传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人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形成“文明有礼、文明有序、文明有我”的良好风尚。

  要推动实践养成。人的素质也要通过实践来培育和养成,把规范要求融入日常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因此,我们要紧密结合群众日常生活,组织开展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施工、文明物业等主题实践活动。要注重从细节抓起、从基本道德规范做起,设计一些好的载体,大力倡导有序候乘车、主动让座,公共场所不吸烟、不大声喧哗等文明行为,深化“礼让斑马线”活动,整治车窗抛物、乱扔垃圾等现象,推动全社会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要注重自律与他律的结合。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促使文明素养内化于心,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要加强法治规范,在全社会进一步强化规则意识,弘扬公序良俗,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和团体章程,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要健全完善有关法规规章制度,把精神文明建设载体性要求更多地转化为刚性的法律约束。

  四、注重创新,切实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

  精神文明建设是幸福的事业和快乐的事业。怎么样把这项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这就要求在工作中进一步创新思维,突出群众性、实践性,着力在创建为民惠民上下功夫。

  要突出群众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贵在群众积极参与、热情投入。要善于集中群众智慧,切实尊重群众创造,充分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以载体创新吸引群众、以榜样示范带动群众,让群众在参与中受益,在参与中提高。要积极探索新途径、新办法,运用群众欢迎的新手段和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扩大精神文明建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要强化民生这一内核。只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文明创建才会得到群众更多的支持。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按照“保基本、抓重点、促均衡、提质量”的思路,逐步提高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稳妥推进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工作,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轨道交通、快速路网、慢行系统和公交体系建设,优化学校、医院、文体场所等公用设施布局,让群众生活更加舒适便捷。更大力度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老百姓看到更多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要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文明创建工作涉及各个领域,体现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不是单靠几个部门能够完成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社会组织在文明创建中有它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进一步转变思路、创新手段,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创建、参与创建,在运用市场机制的同时提升社会责任意识,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使人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既有物质方面的获得,也有精神方面的获得,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作者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