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正面临三大问题 日前,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陈锡文指出,在国际粮价大幅度下跌、人民币升值以及全球能源价格下跌等背景下,中国农业农村当前正面临三大问题。 这三大问题分别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农业补贴收储制度亟须完善;农民增收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主要是目前农产品价格大多在下跌,农业增产、农民靠农业增收的难度大;脱贫工作已到攻坚阶段,确保实现国家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 解决上述问题,陈锡文建议,新一轮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对粮农的补贴办法及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要同时达到“抑制玉米替代品进口的任意增长,不再增加库存,活跃各类市场主体,不让农民吃亏”的四大目标。同时,还需要推动土地股份合作和土地托管、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电商等,拉长农业产业链与农产品供应链。 当下“老乡”问题的破解之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还是在农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如果不解决“老乡”的小康问题,全国的小康就解决不了。高尚全认为,当下“老乡”的问题主要有四个,需积极破解。 第一,贫困人口如何进入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然已解决了3亿多的贫困人口,但现在的任务还非常艰巨。我国对贫困人口的划分标准为“年收入2000多元人民币”,如此算来,我国的贫困人口大概是7000万到8000万。解决这部分人的小康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政府外,还需要依靠大量的社会公益事业,让公益组织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些贡献。 第二,要让农民的资产变成资本。中央很多年以前就提出要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但实践成果欠佳。农民虽然有承包的土地,有宅基地、房子,但这些财产不能流通也不能抵押,所以他们富不起来,财产性收入变成一句空话。农民的资产变成资本的关键在于对财产流动性的保障:比如抵押,这方面潜力很大。 第三,城乡要素要双向流动。过去我们搞工业化、城镇化,是农村的要素流向城市。现在应该让城市的要素、城市的资金、城市的人才流到农村来。有人一直担心,他们去农村搞豪宅怎么办?城市里的人有豪宅,农村为什么不能呢?城市资源流向农村以后,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了,把城市里的文化带去了,有什么不好呢?要素要双向流动。 第四,加强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解决了农村与城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前,农民不知道种什么好,种出来以后也不知道卖到什么地方,这一切都被互联网解决了。而且农村互联网搞起来以后,城市里打工的、有知识的人也会返乡搞农村网店,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法律执行也需要激励机制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近日在接受新华网访谈时指出:法律执行难的问题,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法律本身科不科学,立法科不科学,或是法律本身的质量有没有保障。二是执法人员有没有素质和水平。三是对执法活动、法律实施,有没有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激励和监督制度。 法律执行需要有效的问责机制,法律执行得不好,那就要严厉地问责,法律执行也需要激励机制。一套很好的激励制度,可以促使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地去执行法律、对待法律。如果法律执行得好能成为官员的个人政绩,能成为个人晋升提拔的一个重要的考核标准,那么就能促进其认真地去执行法律。如果法律执行的好坏跟个人的晋升没有什么联系,也不挂钩,那么就可能不会认真地对待法律的执行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