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四明周刊·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1月22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印珍:书房是我的心灵花园

  张印珍与她的“醉纯情”书房(周燕波 摄)

  本报记者 周燕波

    对张印珍来说,文字是照亮她命运的星光,书籍是慰藉她精神的伴侣,而书房则是她放飞心灵的花园。前不久,在海曙区评选十大“醉·书房”活动中,从海曙区物价检查所退休的女职工张印珍获得“醉纯情”书房主人称号。

  “与其他获奖者相比,其实我的书房显得挺寒碜的,藏书量也不算多……”张印珍谦虚地说。“不过,我说书房里留存着我生命的印记,评委听了我的陈述,可能感受到我对书和文字非同一般的感情,所以才把这个奖颁给我了吧?”说完,张印珍呵呵地笑了起来。

  编写《81890生活月刊》,参加天行书友会,加入月湖诗社,在博客、QQ空间中每天写诗、写散文、写生活感悟……今年63岁的张印珍,日子过得充实而又诗意。

  张印珍告诉记者,别看现在自己的日子过得这么滋润,其实这辈子也吃了不少苦。她出生于河北沧州的一个小山村里,童年时没有书可以看,大自然就成了她最早阅读的一本“大书”。七八岁的她与村里小伙伴在田埂上赤足奔跑,捉青蛙、抓蚱蜢、追蝴蝶,坐下来时与小溪、树林、白云对话,脑海里不时闪过诗歌的灵光。10岁那年,邻村的老师看她聪明机灵,动员其父母让她上学。于是,她背上母亲连夜缝制的一个布书包进了学校。由于酷爱思考和读书,她的成绩出类拔萃。然而,高中毕业后,因为“文革”,她想上大学的门路被堵塞了,只好回乡务农。在她20岁那年,父亲因心脏病突然去世,母亲承受不住这个打击,也在一年之后离开了人世。

  “那个时候,一到晚上我就哭。后来,我看年幼的妹妹也变得郁郁寡欢,心想自己不能再消沉下去了。”于是,她用唱歌、写字的方式来排遣心中的痛苦。在她24岁那年,国家恢复高考,张印珍终于搭上了“末班车”,考上了河北沧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在家乡当老师。命运终于向她露出了笑脸。

  1983年,她随丈夫来到宁波。那时候,她们一家挤在江东忠介路一个老墙门内的木结构老房子里,2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除了放下床、桌等必要的家具之后,已没有多少空地,家里仅有的几本书也只能装在袋子里,塞在床底下。所以,那时候对张印珍来说,不要说拥有一个书房,连拥有一张书桌都是一种奢望。不过,好在单位里订了不少报纸,一有空闲她就翻报纸看,特别爱看副刊版面。

  生活安定下来之后,她拿起了笔,开始写散文、诗歌、小说,然后试着向《文学港》投稿,在杂志社老师的指点、修改下,她的文章陆陆续续发表出来了,几年下来竟也有10多万字。后来她把这些文章集合起来出了第一本书《心灵花园》。前不久,她的第二本作品集《花开的声音》又问世了。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她家搬到了西门口汪弄小区,一套50多平方米的二室一厅,虽然还是没有独立的书房,但总算有了一个书橱,能放下百来本书,张印珍挺满足的。再后来,家里有了一些积蓄,买了一套96平方米的房子,三室一厅,夫妻俩决定把其中一间装修成书房。7年前,全家终于搬进了新房子。

  10平方米的书房里,一面墙全做了书柜。书桌有了,电脑有了,张印珍看着这个真正属于她的空间,无比欣喜。于是,她像小鸟筑巢一样,一本一本把书柜填满。她的书柜里,最多的就是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名著。然而,她觉得书房里最宝贵的是多年阅读生涯中积累下来的厚厚一扎的读书笔记,庆幸几次搬家都没有遗落,“这些书刊和笔记上留着我的生命印记,它们就是我的一份人生财富。”

  “书房就像我的心灵花园,在这里,我上网与朋友交流,我写作,与文字对话……心情舒适而又宁静。我要感谢文学给我的人生打开了一扇洒满阳光的窗子,感谢书籍一路陪伴着我走过艰难岁月。”张印珍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