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1月24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防御寒潮
反应“过度”了吗?

  江海

  

  市气象台连续3天接连发布寒潮和大雪警报,全市总动员,可市区还是没怎么看见雪,这让网上一些网友吐槽不已。于是,“宁波下了一场O2O的大雪,线上造势很足,线下体验差评”成了微信朋友圈的最热门话题。于是,有人认为这场雪“小题大作”了(1月22日甬派客户端)。还有的人认为,前期有些地方的应对举措反应“过度”了。

  我们评价事物的“度”,从哲学角度而言,它指的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和量的活动范围。“度”的著名“定律”就是:量变会引起质变。那么,这次我市应对寒潮的举措,是否真的“过度”了呢?我看,至少可以从四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维度”一:重视的程度。每一次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各级党委政府都表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这次雨雪冰冻也不例外———各级都在抓部署、抓落实。为了“保供应、保畅通、保安全、保民生”,很多领导干部通宵值守,一些重要岗位的人员干脆自带铺盖睡在了办公室。新闻宣传、信息发布也是同步跟进,积极引导舆论。就此看,我们是否重视“过头”了呢?显然不是。把宁波这样一个近千万级人口规模的城市,广泛发动起来,全面进入“防灾抗灾状态”,并不容易。再说了,我们总不能等到“冰冻”眉毛了,再“临时抱佛脚”。个人固然可以有“坐等冰雪来”的浪漫,政府应对工作却不能有丝毫的“浪漫主义”。每一个决策,每一个动作,都关系千家万户的安危,岂能马马虎虎、点到为止?

  “维度”二:反应的速度。防灾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工作必须遵循基本的规律。这次防御寒潮,有关方面表现如何呢?笔者梳理了一下:18日晚,省、市召开了防寒潮紧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19日,我市气象部门发布寒潮预警,提醒广大市民做好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的防范工作;同日,市委办、市府办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加强监测预警,加强排查防范,保障供给,做好应对准备;20日,市领导分赴基层一线检查指导,具体落实“保安全、保畅通、保供应、保民生”工作,各县(市)区全面启动应对工作;同日晚和21日,寒潮“先头部队”抵达,四明山部分区域(余姚、奉化、鄞州)道路被积雪覆盖。回过头看,应该说有关方面的反应基本是合理的、适时的、恰当的,并未“过度”。

  “维度”三:投入的力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防寒潮也不能“赤膊上阵”。为使应急救援有力、有效,全市落实电力、通信、交通、城管、消防等应急救援队伍1万余人,各地准备了一批急需的发电设备、除雪车辆以及融雪剂、铁锹、麻袋等物资。这些抢险救灾的力量和投入,显然都是“必须的”。抗寒潮过程中,有些装备、物资已经发挥重要作用,有些正在发挥作用,当下未有“用武之地”的,今后仍可派用场。所以,从投入看,也谈不上“过度”。

  “维度”四:影响的深度。这是全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也是衡量工作最重要的标准。但眼下寒潮还未过去,影响还未完全消除,对全市各地生产生活等造成的损失,还有待评估。因此,以主观感受做出反应“过度”的判断,未免轻率,是不科学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很多时候,我们看问题得出的结论之所以大相径庭,症结就在于角度不同。像这次防御寒潮,坐在家里和待在户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山区群众和城市居民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掌控全局的领导和身处一线的同志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已经受灾的群众和未曾受灾的群众感受更是不一样的。出现这样的差别,很正常,我们应理性对待。至于有的人以“下雪像初恋,既怕你不来,又怕你乱来”来调侃防寒潮应对工作,未免有些娱乐心态。

  当然,也不必讳言,因为缺乏足够的应对经验,有关方面所做的工作、采取的措施也谈不上“完美”。到底能打多少“分”,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和问题,灾害过后应该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评估。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经历变成财富,才能为今后防灾减灾积累更多经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