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志磊 张滨 记者 王佳 初冬朝阳下的某军港码头,静寂中带着丝丝生机。一大早,驻甬东海舰队某防救船大队船长丁孝坤就拉响了“离码头部署”警报。两天的油料补给一结束,他们紧接着就要去执行一项拖带任务。 码头上,一位身着蓝色大衣的大娘越走越近。似乎是一种默契,离码头的那一刻,在丁船长的一声声口令中,大娘解开了盘绕在缆柱上的一根根缆绳。之后,默默离开。 这位为舰船解缆的老人是郝大娘,别看她年过半百,解带缆却有模有样。这位码头“义务兵”的“兵龄”已10年有余。 20多年前,郝大娘的丈夫退伍后被部队聘为职工,继续在部队工作。于是,郝大娘带着儿子从山东老家来到这里,成为部队一名准家属,平常以经营小商店为生。 部队离码头相距甚远,路途崎岖。但码头离郝大娘的住所只有百米。 有一次,一艘油船来此执行任务,碰到大风雨。负责接应的带缆人员因天气和路况耽误了时间,油船只能在码头附近漂泊。 郝大娘透过窗户看到了此景。她打上伞,顶着狂风暴雨,跑到码头上向军舰挥手。“船长,码头上有位老百姓向我们招手。”信号兵发现后立即报告了这一情况。“她肯定是想给咱们带缆。”船长明白了码头上这位中年妇女的意图,随即驶向码头。 随着一根根撇缆绳飞向码头,四根结实的缆绳稳稳地系在了缆柱上,郝大娘却被雨水打湿了全身。 为了表示感谢,该船官兵带着鱼来到了大娘家,被大娘婉言谢绝。大娘说:“都是部队营院的,这是应该的。” 从那以后,舰船一来,郝大娘就主动跑到岸边和工作人员一起帮着带缆。有时工作人员来迟了,大娘就一人忙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渐地,官兵们习惯了。有一段时间,没看到大娘的身影,官兵们急了,一靠码头就冲到大娘家中。原来,郝大娘得了风湿病,连路都走不动了。 “大娘,我们来给您治病。”那段日子,舰船官兵争着为郝大娘做康复治疗,给她熬中药、炖补品,帮她搬货品、晒海苔。 一段时间后,郝大娘的病有了好转,码头上又不时“闪动”着大娘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