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第二医院急诊科抢救病人现场。 (甬工惠 董娜 摄) |
本报记者 董娜 实习生 胡鸽 通讯员 李啸甬 市第一医院心脏中心24小时开放急性心肌梗塞“绿色通道”,面对那些可能被突如其来的急性心梗夺去生命的患者,医护人员力争90分钟内完成抢救,一晚上连续做四五台手术不鲜见;“甬派”记者经历了49个小时的舟车劳顿赶赴瑞典,代表家乡媒体现场见证宁波女儿屠呦呦获奖的荣耀时刻……在我市文卫领域,有的救死扶伤,有的传播正能量,有的丰富市民精神生活,保障全市精神文明建设。 市文卫工会努力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奉献最美”的时代风尚,在全市文卫系统开展了“十佳最美团队”评选活动。经过全系统60家单位、2.8万名职工参与投票,结合评定小组评定,日前,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脏中心、宁波日报甬派客户端等单位获评“十佳最美团队”,这些团队有的在推动企事业发展和改革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的大胆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有的奋发向上、甘于奉献,还有的管理严谨有序,充满凝聚力。 病有良医,助人克难渡困 近年来,我市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日益健全,促进了全市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000多家,其中市级卫生单位18家;全市医疗床位超过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超5万人,其中医生2万多人。白衣天使们用过硬的技术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保障着市民的生命安全。除了市第一医院心脏中心外,市第二医院急诊科、市中医院肾内科、市康宁医院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重症医学科纷纷获得群众认可,获评“十佳最美团队”。 今年1月6日上午10时20分左右,市第一医院门诊大厅上演了一场真实版的生死时速。一位大面积心梗病人倒地,心脏中心的医护人员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跪地展开60分钟的抢救行动。下午3时半,病人被送入DSA介入手术室,死神仍是步步紧逼,病人发生了7次心跳骤停。心脏中心的医生们立即用上心脏除颤仪,辅以药物,每次在15秒内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介入手术需要医生长时间地暴露在X射线下,脱下重重的铅衣,医生们满身大汗。自开通“24小时急性心肌梗塞绿色通道”以来,心脏中心一年抢救200多名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成功率在95%以上。 李惠利医院重症医学科现在还收藏着余姚患者小余送来的一面大锦旗,正是这个“最美团队”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上月14日,凌晨1时多,身患重症心肌炎的小余被送进急诊室。面对随时有心跳骤停危险的患者,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们争分夺秒,对其实施紧急抢救。整个手术室里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大家全神贯注,各司其职,迅速有效地执行着一道道指令,心电监护、泵入强心剂、床旁除颤……最终,监护仪上的报警消失了,患者苍白的脸上渐渐有了血色。据悉,李惠利医院重症医学科年收治病人1000余人次,居宁波市重症医学科前列。 这样的“最美”事迹每天在发生。市第二医院急诊科的急诊监护病房每年收治患者260余例,截至去年10月抢救室已抢救病人7000余人;市康宁医院心理咨询治疗中心作为省内第一家心理咨询门诊部,年门诊量65000余人次;市中医院肾内科团队不到两年完成三项创新:创立省内首家慢性肾脏病(CKD)管理中心,顺利开展社区及周边市县双向转诊项目,开设全市首家高尿酸血症痛风门诊。 为有效提升各级卫生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去年,市总工会联合市卫计委开展基层卫生综合技能、卫生计生监督技能和疾控应急技能竞赛,参赛规模覆盖到全市各县(市)区和5200多名卫生医疗工作者。 心系民生,传递最美声音 传媒产业正经历着革新大潮的洗礼,传统媒体纷纷转型,新媒体正日益成为前沿的大众化媒体。作为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媒体融合发展先行先试重大项目之一,“甬派”移动客户端在推动企事业发展和改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出彩的原创报道频频在甬城引起重大反响。其中,“一位宁波家长写给考上北大儿子的信”刊发后,仅在甬派客户端的阅读量就超30万人次,加上4000多家微信公号的转发,总阅读量达到2千万人次“现象级”,创下了宁波新媒体传播的一个令人吃惊的纪录。 大灾面前,传媒也冲锋在前。在去年7月抗击台风“灿鸿”时,宁波音乐广播推出持续40小时的特别节目,打破常规,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并结合频率路况工作群,及时搜集和发布权威的路况信息,同时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营造“灾难无情人有情”的良好舆论氛围。 据了解,去年是传统媒体改革创新的一年,工会在职工转型、业务提升等方面,积极引导、主动帮扶,除甬派外,我市还涌现出“少年派”“宁波地铁生存”“宁波发布”等一批优秀的新媒体,它们服务民生,宣传正能量。 强身健体,丰富精神家园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市民对“精神文化食粮”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并逐渐呈现出高品位、多样化的态势。去年5月,市歌舞剧院耗时3年打磨的剧本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在宁波大剧院演出时,许多市民慕名而来。市民陈先生是个忠实“剧迷”,这次还拉上妈妈一起来看。“演出太精彩了,把我妈妈也变成了粉丝!”听说歌舞剧院舞蹈队还会排练儿童剧,陈先生笑着说下次还得带儿子一起来看。 一座城市的公共文化建设,关乎城市中每个人的生活品质。宁波市小球训练中心场馆科所瞄准的恰恰是市民们文化需求的“最后一公里”。为普及小球运动,助力全民健身,他们坚持将室外1号到8号网球场对老年人早锻炼免费开放,逢周六和每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则面向所有市民免费开放。“加大免费开放力度后,一周开放8小时,一年累计开放4016小时。”场馆负责人表示,“此外,场馆人员每周会在小球微信平台上传场馆开放时间安排和赛事活动,同时每周会进行电话抽查回访,根据网友的需要来提供服务。”在团队的努力下,每年进场馆参加早锻炼的人数有近万人。 宁波博物馆宣传教育部开馆5年多来,志愿者服务人数常年保持在2000人左右,累计服务时间646000小时,连续4年获得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称号。 为培养职工的团队精神,市文卫工会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基层团队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工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据统计,今年全系统参与各项团队文化建设活动职工达55600人次,单位参与面在95%以上。围绕团队文化建设,各基层工会开展惠民项目125项,服务职工13200多人。 “通过大力宣传这些先进团队的事迹,让典型从‘盆景’真正变为‘风景’,在全系统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赶超先进的浓烈氛围,促进基层团队建设水平的有效提升。”市总工会副主席叶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