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交司机正在车厢内张贴无饮食的宣传帖。(张燕 董美巧 摄) |
|
公交志愿者宣传车厢无饮食。(张燕 董美巧 摄) |
本报记者 张 燕 实习生 胡 鸽 通讯员 吴燕云 今年1月1日起,宁波和上海、杭州一样,开始禁止在公交车厢内饮食。公交“禁食令”让不少人一下难以适应:感慨晨光苦短的上班族因为公交车上不能吃早点而担心迟到;一些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老人还不知道有这样的规定;另外一些乘客吐槽,药是不是该列入禁食范畴? 体验:公交车内进食现象仍普遍 为了了解新出台的“禁食令”执行状况如何,连日来记者随机乘坐了多辆不同线路的公交车进行调查。 上周一上午7时半许,记者乘上了由公交洪塘总站开往月湖盛园方向的一辆305路公交车。在起始站,一位女孩上车后径直走到车厢后排,坐定后拿起手里的煎饼就开始吃,煎饼的气味飘散过来,隔着两三排座位也能闻到。待公交车行驶到江北万达广场时,更多人加入“饮食队列”:好几个上班族手拿早餐匆忙上车,有包子、饭团、豆浆、牛奶……有人一手拿着早餐一手拉着拉环,一站稳就旁若无人地吃了起来。在开了暖气的封闭公交车厢里,散发出兼有包子、油条、饭团的“混合味道”,很容易让人感到不适。从起始站到终点站,记者全程看到有7人带早餐上车,其中3人在车厢内吃,其他人则选择将早餐拿在手上或是放入随身携带的袋子里。 下午6时半许,记者在天一广场附近搭乘公交12路车,此时车厢内有十几名乘客,只有后排座位一个小孩嘴里不停地咀嚼着零食,车厢里飘散着孜然味和胡椒粉味。坐在一旁的奶奶说:“孩子要吃有什么办法,只能随他。我也不知道有禁食令,没人提醒我。”的确,旁边的乘客大多低着头玩手机或是闭目养神,并没有人进行劝说。 在一辆开往邱隘的357路公交车上,时间已过了早高峰。记者在七塔寺上车后看到后排座位的地上,有人扔了一袋喝了一半的豆奶,车门旁的垃圾筒里也有一些吃剩的早点。因为当时雨天湿闷,虽然没有人在车厢内饮食,但仍能闻到食物散发出来的异味。 几趟公交车坐下来,车厢内几乎都能发现食物的影子。522路公交车从孔浦公园出发,途经多个住宅小区、学校、商务中心,终点站为火车东站,早晚高峰时有不少上班族和学生。开了20多年公交车的司机熊师傅说,现在在公交车上吃东西的现象还是挺普遍的,车厢内一般一天有两次“饮食高峰”,“一次是6时半许上学的学生;另一次是7时40分到9时,主要是赶时间的上班族。” 观点:大多数人为“禁食令”叫好 说起公交车的“禁食令”,源于今年元旦实施的新版《宁波市公共汽车乘坐规则》。比起2005版的老规则,它增加了很多与社会环境更相适应的部分,如“对伪造、涂改、冒用的乘车卡或乘车凭证,其有关处理信息纳入本市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又如增加了高龄老人、现役军人等免费优惠规定;引入了“无饮食车厢”的概念,增加了“禁止在车厢内饮食”的规定。 “之所以禁止车厢内饮食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是因为它与所有乘车人的利益相关。”市公共交通客运管理局公交处处长刘晓东说,正因为如此,在新规定出台前一个多月,客管局对此专门向社会征求意见。 “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市民表示支持推广公交禁食令,他们主要认为在小小的公交车厢里饮食,散发的气味对一车人有影响。”刘晓东说,“还有市民鼓励说,‘禁食令好,推广的过程一定会有阻力,但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市客管局副局长孙滨则说:“个别市民在赞成禁食的同时,也提出来应允许夏天炎热时对简单的饮水、吃药等特殊需求。对于特殊情况,司机也会酌情变通的。” 在公交车站候车时,记者随机采访了等车的乘客:吴先生对公交车厢内的饮食很无奈:“在车厢内闻到各种早餐混合的味道会不舒服甚至想呕吐。”也有乘客认为“早上要赶着上班,只能在公交车上解决早饭了,这样比较省时间。”被采访的十名乘客,其中有六人表示赞同,四人不支持,并且列举出自己的理由,“节省时间”“‘一刀切’全部禁止太绝对”等等。 是否应该推广公交“禁食令”,就此问题记者咨询了相关专业人士。浙江万里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黄永前副教授说:“公交车是一种公共空间,在公交车上吃东西,肯定会影响其他乘客。公交禁食是一种发展趋势,像香港或是国外一些地区,是明令禁止的。”对于一些人认为节省时间的说法,黄教授表示节省时间的方法有很多,而不应该以此为理由在车厢里饮食,影响他人的乘车环境。 据测算,一辆公交车早高峰时以一趟100人(含上下客)计算,一趟下来饮食的人大约10个,但因为这一小部分人,却给整个车厢的其他人带来影响。“从有些乘客捂鼻子、用手扇气味等一些动作或表情上可以看出,他们对别人在车厢内吃东西是表示反感的,但因为乘车时间短、又怕劝阻得不好会引起误会甚至争执,则选择了沉默,但沉默不代表赞成。”司机熊师傅说。 变化:乘客文明意识在逐步提高 在大约20天的观察中,记者发现自禁食令实施以来,公交车厢的饮食情况,还是有所改观的。 最直观的是公交车厢内的垃圾筒。在禁食令实施第三天的一辆357路公交车上,记者看到吃剩的早餐大约占用了垃圾筒三分之一的空间;但在“禁食令”实施20天后,记者在一辆517路公交车上,看到垃圾筒里除了两张餐巾纸就没有别的物品了。“媒体在宣传车厢内不吃东西,总会有一些改变。”357路司机陈师傅说。公交场站的保洁人员也说,“比以前要好不少了,以前一趟车下来,垃圾筒快满了,特别是早上,全是早餐垃圾,现在已经没那么多了。” 一些乘客也在自觉地改变着。上周一早上7时40分许,305路公交车行驶到奥林80(洪都花园)站时,一个年轻女士上车时匆匆将手里刚吃完的面包包装袋塞到随身携带的小袋子里。当记者上前询问时,她说,“有了公交禁食令之后,我尽量会在等车时快速解决早饭。上车要是没吃完,就收好等下了车再吃。” “现在不能在车上吃早饭了。”记者注意到,若看到有人拿着食物上车,有些公交车司机不忘提醒一句。“我们能做的也就是提醒一下,由于要专心驾驶,乘客上来后也顾不上他们是不是在吃。”但也正是因为司机师傅的提醒,有不少乘客在听到后就选择将早饭收好,下车后再吃。 支招:如何推广公交“禁食令” 其实,在公共交通上禁止饮食,并不是公交车首创,宁波的轨道交通自运营以来,一直实施无饮食车厢,而且目前实施效果也很好。 同为公共交通,乘坐的人群也有相当一部分重叠,轨道交通是怎么做到的?记者发现,宁波的地铁于2014年投入运营,地铁的乘客守则是同步实施的,明确将饮食列入禁止行为。而且,地铁车厢每一道车门上方都会有明显标识:请勿饮食、请勿吸烟、禁止扔垃圾,车厢内也没有设置垃圾筒。记者在上班早高峰时期,选取了客流量较大的几个站观察,在乘坐地铁一号线、二号线的过程中发现,尽管乘客很多,但地铁车厢内没有看到有人进食。 然而,宁波首批较大规模的公交车投入使用在上个世纪70年代,距今已有近半个世纪,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几乎没有关于公交车禁止饮食的规定(少量试行线路除外)。上一版的公交乘坐守则是在2005年实施的,那时也没有关于禁止饮食的相关规定,“边乘车边吃早餐,节省时间”,几乎成了上班族的生活习惯。 此外,目前全市公交车辆8635标台,运营线路1058条,线路总长度1.8万公里,全年日均客运量达191万人次。面对这么庞大的人群,要改变人们数十年来的乘车习惯,尚需时日。 黄永前教授认为,从中国国情来说,现阶段推广公交“禁食令”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乘客的意识转变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禁食令推广初期,如果乘客确实是饿了,又用自己随身所带的袋子装留下的垃圾,这种不影响别人的特殊情况也可以理解,只是要注意公共空间内其他人的观感和卫生。一段时间之后,公交公司宣传力度大了,驾驶人员会及时劝阻、车上也有了明确提示,乘客就会逐渐有这个意识,“禁食令”推广起来就容易多了。 记者调查发现,黄教授所说的宣传,在公交“禁食令”推广中尤其重要。三年前,宁波也提倡过公交车厢内禁食,公交车101路、514路、515路等是“无饮食车厢”试点线路,从始发站乘客上车开始,司机就会按响语音提示,提醒乘客不要在车厢内进食。由于这种禁食只是在部分线路推广、而乘客所知并不多,所以最后无疾而终。记者发现,这些线路中部分仍保留了“不要在车厢内饮食”的语音提醒,对一些乘客还是有一定的积极引导意义。 “我确实不知道公交车内禁止饮食,如果司机能在报站设备、电子显示屏中滚动播报这样的信息进行提醒,那我一定不会在车厢内吃早餐了。”市民褚先生不好意思地说,现在看到大家都在吃,为了早上多睡十分钟,也就随大流了。另外,乘客也呼吁最好能在车厢的车载电视里播放禁止饮食的公益广告和宣传视频,进行提醒。据了解,目前我市逐步在公交车上更新告示贴,将“禁止食物”的图标贴在车厢内,但许多乘客表示静态的图标提醒效果远不如语音或视频的提醒。 “如果让我们当面口头提醒,有时候也需要考虑乘客的感受,如果能通过报站器的设置对乘客进行电子提醒,效果会好很多。”一名公交司机说,另外记者也发现,如果经常需要公交司机口头提醒,司机的工作量会加大,精力也会分散。市客管局副局长孙滨表示,会考虑在电子报站器中引入“禁止饮食”提醒的建议,适时推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