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图:洪茜茜 |
|
我市轨道交通建设如火如荼。(徐能 摄) |
本报记者 包凌雁 GDP年均增长8.3%,人均GDP首次跃上1.55万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其中上缴中央财政突破1000亿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3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3.6%。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位居全球港口第4位;货物吞吐量完成8.9亿吨,位居全球港口第1位…… 昨天,市政府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王洪平在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晒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各项成绩单。一串串数据,记录下宁波社会砥砺前行的铿锵脚步。 看实力 财政收入突破两千亿元 数字亮点:“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8.3%,人均生产总值达102474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47852元和26469元,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财政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其中上缴中央财政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突破1000亿元。 前不久,世界集装箱港口年度排名正式出炉,宁波舟山港跃升至全球港口第4位。货物吞吐量实现8.9亿吨,蝉联全球港口首位。港口是宁波最靓丽的“名牌”,“十二五”期间,宁波舟山港与世界90个国家(地区)、560个港口实现通航,是中国超大型船舶最大集散港和全球为数不多的远洋运输节点港。 开放合作环境不断优化,成为全国第8个外贸超千亿美元城市,2015年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81.4亿元,居全国试点城市前列。中意宁波生态园、新加坡丰树现代创新产业基地等开放平台加快建设。“海上丝路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登陆伦敦波罗的海交易所。宁波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获批设立。 “十二五”期间,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博览会、中国航海日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到宁波投资。城市品牌形象持续提升,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被授予“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2016东亚文化之都。 “去年底,中国社科院发布《公共服务蓝皮书》,在全国38个主要城市中,宁波基本公共满意度排名第二。”王洪平说,政府透明度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居全国38个城市第二位,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第二位,2015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第七位,多次荣获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称号。“这些数据都表明,老百姓对宁波的未来越来越有信心。” 看转型 服务业支撑作用凸显 数据亮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2010年的40.6%攀升至47.4%,服务业支撑作用不断凸显。实施“四换三名三创”工程,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3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 转型升级,是贯穿“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主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成为推动宁波经济发展的一大新动力和撬动“宁波制造”转型升级的一个新杠杆。十二五期间,我市谋划建设新材料科技城和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建成投用十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进共建诺丁汉大学宁波材料研究院、国际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等创新机构。 2015年,我市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达16056件,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412件,均列全国第10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91.1%,增幅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37%。服务业支撑作用不断凸显,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2010年的40.6%攀升至47.4%,首次超过工业。 贸易物流、信息经济等产业加快发展。实施“四换三名三创”工程,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3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杭州湾、梅山产业集聚区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家庭农场”建设成为国家范本,95%左右村经济合作社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农业规模经营率达67.3%,居全省前列。 实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5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13亿元,上海大众汽车、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铁路宁波站等一批事关宁波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完成建设,机场三期扩建、宁波至奉化城际铁路等项目开工建设。 看城乡 城市化率超七成 数字亮点:2015年城市化率达70.8%,5年提高5.8个百分点。东部新城、南部新城初步建成,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一核两翼、两带三湾”现代都市框架基本确立。卫星城、中心镇节点作用得到加强,幸福美丽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居全省前列。 尽管天气寒冷,但是东部新城的周末依然人气不减。科探中心内孩子们专注科学,保利剧院内有孩子在与顶级大师切磋音乐。“十二五”期间,东部新城累计投资额达632亿元,宁波“一城两心”格局初步形成。 “十二五”期间的高强度投入,使东部新城核心区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六横三纵”主干路网通车,四通八达的水系网络全部贯通,绿网除中央公园外也全部建成。新城还建成投用省内第一条共同管沟,拥有国内领先的花园式环保型垃圾中转站。 城市体现的是形,活力却来自“内核”。“十二五”以来,新城产业培育初见成效,目前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主导产业平台基本建成。据最新调查结果,新城从业人数达到13.34万人,单中央商务区已集聚1085家贸易、金融、航运企业。 一幢幢漂亮别致的农家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清澈见底的溪流穿村而过,菜市场、公园、医疗服务站布局合理……走进象山县墙头镇方家岙村,一幅新农村画卷展现在眼前。 如今,越来越多的“方家岙”在四明大地生长。“十二五”期间,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面貌极大改善、农民群众广泛受惠,呈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十二五”期间,杭甬客专、绕城高速、象山港大桥等建成投用,“一绕五射”铁路网、“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使得城乡出行更加便捷。城乡能源、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健全。 看生态 去年空气优良率逾80% 数据亮点:全市地均工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18523元/平方米提高到23350元/平方米,单位GDP用水量从42立方米/万元下降到30立方米/万元。 “十二五”期间,我市全力打好环境治理“组合拳”,截至目前,宁波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市)区4个;建成“禁燃区”1083平方公里,年削减煤量80万吨;中心城区296个小区、15.37万户家庭参与垃圾分类;467个省定“两路两侧”问题点整治提前完成。 实施城市“禁燃区”建设和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程,开展十大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实施可再生资源回收和绿色农产品基地、镇海炼化资源回收、宁海国华电厂资源综合利用等四大标志性工程。 深入推进“五水共治”,累计消灭垃圾河282.3公里、治理黑臭河726.5公里。全市新建污水管道227公里,骨干河道保洁率达100%。 2015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3%。公益林建设面积达37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35%。镇海区获国家级生态区命名,宁海、象山通过国家级生态县现场验收,北仑通过国家级生态区技术评估,全市累计9个县(市)区创建成省级生态县(市)区。 看民生 城乡居民收入比缩至1.8:1 数字亮点:五年来,坚持新增财政的2/3用于民生领域,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投入累计3138亿元,年均增长17.2%。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全国领先,收入比缩小到1.8:1。 2015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0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1.8%。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552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5%,大病医保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 2015年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分别提高到1860元、744元、2398元和210元。 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4.1万套,城乡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3.33平方米和49.28平方米。教育优质均衡水平逐步提高,新改扩建中小学510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教育公共水平居副省级城市首位。“新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公立医院改革持续深化,每千人医生数达3.7人,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6个。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文化广场、李惠利东部医院建成投用,奥体中心加快建设,大运河申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