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清 “去杠杆”有四个方法:消减债务、增加资产、用股权替代债务和转移债务 把“去杠杆”作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任务之一,有深层的现实考虑。 一方面,“去杠杆”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在要求。通过加杠杆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做大经济规模是过去有效管用的抓手,也是各国推动发展的普遍做法,但是在新常态下已经显得不相适应,因为我们的发展追求已经从规模转向质量和效益,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变得日益重要。而且在新常态下加杠杆推动发展也越来越不管用了。杠杆也遵循经济学中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就是说当杠杆积累到一定水平,单位杠杆率提升所带来的发展效益会下降。我国杠杆积累已经到了边际收益下降的阶段。 另一方面,我国杠杆率已经到了一个不可持续且风险巨大的水平。经济发展没有杠杆速度就上不来,但如果杠杆用多了也可能引发各种危机,这已经屡屡为各国发展历史所证明。 怎样“去杠杆”?可以有多种办法“去杠杆”,也即降低杠杆率:一是消减债务,做小分子。一方面要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另一方面要消减债务存量,通过破产清算、债务重组、债务减记等化解存量债务。二是增加资产,做大分母。要努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扩大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使经济增速高于债务扩张速度,这样杠杆率也能下降。三是用股权替代债务。股权和债务是企业融资的两种基本形式,债务融资多了,杠杆率将上升,股权融资多了,资产扩大,杠杆率就下降。因此可把发展股票市场、做大股权融资作为“去杠杆”的一个重要对策。四是转移债务。我国当前高杠杆突出的问题是结构问题,即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过多,杠杆过高,居民部门和中央政府的杠杆率比较低。中央政府可以通过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企业化解债务创造更好的环境。 在“去杠杆”的过程中必须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操之过急,一窝蜂,一刀切。“去杠杆”是一场阵痛,一招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系统风险,欧洲国家就有过此种教训。“去杠杆”要平衡好“去”和“稳”的关系,没有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杠杆就去不了。但如果杠杆去不了,经济也终将不稳。关键是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风险监测,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二是切忌单兵突进。“去杠杆”是一个系统工程,和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各项任务息息相关,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必须协调推进。 来源:学习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