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屹川 中国似一位音乐家,在世界的演奏会上,从古至今从未停歇,每个时期,他都有令中华儿女骄傲、令世界人民称赞的作品。《中国通史》就像这位卓有成就的音乐家在经历沧海桑田之后,所书写的回忆录。他以崭新的面貌走向未来时,不忘回顾荣辱的历史;他从远方走来,带着他的故事。 《中国通史》用100个专题叙述了从中国境内的人类起源到晚清的中国历史,历时8年编成,约150万字。共分五卷,分别是“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一方面,本书以丰富充足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另一方面,又吸收了当代考古和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可以说是推陈出新,规律性和创新性并存的一部历史作品。《中国通史》以时代演进铺成纵向轨道,以问题分析作为横向线索,在还原历史微观细节的同时,探索且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宏观大走向和壮阔大背景。 正史也可以很有趣。《中国通史》的特色有三:一是图文并茂。全书约有1300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很多是首次与读者见面,画面精致,与文字内容配合紧密恰当。如新石器时代红陶人、战国鹰形顶金冠、专赴法国国家图书馆拍摄的敦煌经卷等,还有考古学者根据出土文物绘制的安伽墓围屏石塌图,反映了北周时期粟特人的日常生活。这些精美的图画仿佛带领阅读者穿越时光来到了那段奇妙的历史中,给人无限惊喜。二是文字通俗流畅,叙述巧妙。简单平实的语言使得人们可以无障碍地通读本书,并在其中获得不同层次的阅读乐趣。全书以历史叙述和文学故事相结合,既保证了科学性、专业性,又带有浓厚的文学性、趣味性。三是另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制的大型纪录片《百集中国通史》在央视同步播出,进一步赋予这一段段历史血与骨、灵与肉。 与其他版本的通史相较,这套五卷本《中国通史》在内容创新上也有几点值得肯定。首先,这个版本的《中国通史》采用了大量新的历史资料,运用当代词汇述前朝故事,如“城市化”“拆迁”等,使读者看到真实、新鲜的历史。其次,全书不仅从宏观的角度奏起大朝代的乐歌,如秦国崛起、丝绸之路等,还从微观视角出发,注重生动逼真的历史细节的刻画,如在西辽建国一章节中,为了说明接二连三的宫廷内讧是辽朝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用辽兴宗和其生母萧耨斤、养母齐天皇后的一个个小故事以及产生的后果具体加以说明,这种小细节描写提高了文本的通俗性,使其传播范围更广。并且采用人物传记与重大事件相结合的方式,体现当时整个时代的特点,如诸葛亮治蜀、隋炀帝功过等。其三,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将中国历史放入世界史的大环境中探究,既有背景的全面感,又有中华民族特色。 《中国通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作序,曾两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讲课的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总撰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撰稿。作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学者为主,所谓“术业有专攻”,因此全书已细化到研究某一时期历史的学者单独撰写自己所专攻的领域。如研究中国史前历史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者赵春青只撰写了中华先祖至商代文明的内容,第一卷中有关春秋战国的内容由研究先秦历史的学者邵蓓另写。这种众人发挥专业学识的撰写方式,使整本书具有风格统一性和内容专业性的特点。而采访嘉宾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学界所有重要的学者,如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北京大学高等人文学院教授杜维明等著名高校的研究人员,他们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见解。 武王克商究竟在哪一年?西藏史料中怎样记叙吐蕃攻陷长安?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吗?人口压力竟是西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中国通史》全面回答了中国人最关切的自身历史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