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阅读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1月2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香瓜“绿如翡翠”

———看沈从文书偶得

  蔡体霓 

    读书动笔就像记账一样。沈从文先生的书,买过读过一些,现在我写出来,只是点滴浅薄的感想,对沈从文先生深厚的学养远未领略。只觉得看他的书,就是面对面看他这个人。

  30多年前,在豫西工作时看了一些沈从文的散文,讲行住经历,写得很传神。9年前,购得沈从文别集中的《凤凰集》。此书是袖珍本的小册子,字迹清楚,款式朴素大方,便于收藏携带,放在手中,软软的。书中有些文章是过去旧作以外的文字,其中一篇《自我评述》,400多字,写于1986年。他写道:“我人来到城市五六十年,始终还是个乡下人,不习惯城市生活,苦苦怀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我感情同他们不可分。虽然也写都市生活,写城市各阶层人,但对自己作品,我比较喜欢还是描写我家乡水边的哀乐故事。因此我被称为乡土作家。”对自己故乡的眷恋,沈从文先生一写就情浓至深,不少人就是看了他的作品,对他笔下的那个地方生出遥想。

  凤凰,是沈从文的故乡。在《凤凰集》里,读者可以看到湘西的美丽、神奇与苦痛,亦可了解一点当年的凤凰。沈从文说,“湘西的神秘,只有这个区域不易了解,值得了解”。山光水色市声,纸上现出质朴的原貌。沈从文的文字极具魅力,他描绘风景,像电影里一个个分镜头,画面美极了。

  书中有些文字,我还是想摘出来。沈从文先生在《白河流域几个码头》里,乡情满溢,“湘西大头菜应当接近鄂西的边县龙山最好,颜色全黄,味道甜而香。”《凤凰观景山》亦值得一提,这是沈从文80岁那年返乡后,提笔所写的一篇生趣盎然的未完散文。最后几句道:“我还记得和我近邻那个滕老四,家中养的八哥和土鹦哥,滕老四上街时,经常就提了个竹丝鸟笼,那只土鹦哥却在他肩头上站立,有时又远远飞去,等待主人。”从中可见作者从未老去的童心。

  《凤凰集》的序言由其夫人张兆和所写,封面题字是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充和。她的字写得好,且擅长昆曲,当时是很有名气的。封面画是黄永玉画的八角楼,我在凤凰的店里买特产,忽见屋柱上就贴了这幅画。凤凰本地有个展览馆,二楼的展厅里,中间放着长长的玻璃展柜,里面平铺黄永玉画的水彩长卷《记忆中的故乡》,移步观赏,觉时日静好。坐在车上,能看到黄永玉建的新楼置于凤凰高处,可俯瞰全城。

  从湖南常德坐汽车去凤凰,沿途山坡田野葱绿一片。高速公路旁有一山脚处筑起长长堤坝,上面用红漆书写巨大的八个字:“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很有气势,在这块土地上看此对联,甚感贴切。

  到了凤凰,沈从文先生的故居是必到的。小小庭院似是国画中景物,楼屋有旧气,好像主人刚刚离去。客堂墙上挂着一幅沈从文与夫人张兆和年轻时的合影,张兆和身着旗袍,沈从文穿件长衫。看张兆和当年的风姿,便可知沈从文才气过人。想起在邵燕祥著的《乱花浅草》一书中见过一帧“张兆和为沈从文洗手”的黑白图片,摄于他俩的晚年。沈从文膝前放一只小脸盆,夫人相对而坐,左手捏着沈从文的手,右手作洗手状,似在晚上,动情处,尽在不言中。

  近年又购得《沈从文家书》,是沈从文写于40多年前的一些信,绝大多数是寄给夫人张兆和的。信内称呼有的叫“三姐”,亦有称“小妈妈”的,信末具名有的只写一个“从”字。有一封称张兆和为“小妈妈”的信件说:“万望对我少操心……也不必听人说没有你照料就过不了日子,你就感到难过。”写此信的时候,沈从文已70多岁了。有的信,沈从文寄自湖北双溪,收信人张兆和地址在湖北咸宁。有一封信上写道:“村子里却大致多了廿窝小鸡,母鸡多十分自重的样子,极神气地带小鸡各处走去,有时蹲下张开两翅让小鸡藏在腋下,免受冻。大公鸡和一群在生蛋的母鸡在一处,吃什么时,总要号召母鸡吃,自己却在任‘保卫’责任。”还有一封信写:“一位大妈,送了我大把栀子花,房子香得很。”

  境遇不同了,沈从文却依然达观,看看生活,生活还是那么美———他描写道:“这些日子这里也在轮收早稻。瓜菜也较多,南瓜也应市了。黄瓜也多。香瓜则二斤多重,真是‘绿如翡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