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 “不要与社会不良青少年或职高学生混在一起,以防上当受骗或被欺负。”这句话出现在1月25日浙江省海盐县行知中学发给学生家长的一则短信通知中,与“走路时放慢速度”等温馨提示同时出现,落款是“行知中学德育处”(1月28日《中国青年报》)。 该“温馨提示”经微博曝光后,受到了广大网友的炮轰。受到质疑的行知中学很快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了道歉信息,表示将引以为戒,吸取教训,并希望得到大家的谅解。不过,道歉容易,真要消除对职业教育和职高生的歧视则难。对发布通知的德育处来说,改变不合时宜的德育思维和方式,引进全新的育人模式则难上加难。 将职高生与社会不良青少年相提并论,这是一种怎样的认识偏见、一种怎样的教育思维?一位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士告诉笔者,她看了朋友微博上转载的这则消息,感觉很受伤。虽然早已习惯了社会对职业教育和职高生的歧视,但仍然无法接受来自同行这样赤裸裸的歧视。 人们口头上都说职业教育重要,不能歧视职高生,但骨子里仍将职业教育视为“二等教育”,把职高生等同于“双差生”。在笔者看来,造成这种歧视的原因更多地不是基于认识,而是源于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和社会现实。 在法律法规方面,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迄今已施行了20个年头,早已不适应如今的形势,该法没有对职业教育的文凭和毕业生待遇做出明确规定,也就是职校生文凭的含金量和薪酬待遇缺乏法律保障。譬如招生制度,虽然各行各业对职高生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许多地方总是把职业院校放在中招、高招最后批次录取。再譬如社会现实,谁曾见过哪位地方领导的孩子上职业院校?这恰恰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职业教育不受全社会重视的现实。 改变这一现状,关键要认识职业教育重要性,去除唯学历倾向,改革中招和高招制度,拓宽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在择业、升学、报考公务员等方面取消诸多政策限制。若非如此,职业教育和职高生就难以摆脱受歧视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