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2月0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统有魅力,书中年味浓

  《宁波老味道》是一部宁波饮食文化随笔集。全书围绕“老味道”三字,介绍了80余种宁波传统菜肴、点心及地方闲食,作者结合亲身寻访和童年记忆,细述它们的前世今生,复原它们的制作过程,勾勒它们与宁波人生活和生命的关系,在描写味道的同时,道出了宁波人的市井味、烟火气,写出宁波人的精明与世故、坚韧与大气。
  书名:舌尖上的新年
  作者:陈晓卿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月
  
  为什么“美食”会与农耕文化的循环结点“过年”吻合在一起?为什么要一年一度、必得在此时尽情欢宴?《舌尖上的新年》诚邀您揭晓答案。
  书名:闲话中国年
  作者:王封臣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月
  
  春节是中华文化的凝聚点,从腊八节到“二月二龙抬头”,每天都蕴含着有趣的历史故事。本书作为民俗和评书的碰撞,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楼晓娴          

  

  

  昨天夜里,“找虐”看了《宁波老味道》,吃饱喝足做好了准备,结果还是被书里黯然销魂的猪油拌饭、外酥里嫩的拖黄鱼、膏汁满溢的红膏呛蟹勾引,不自觉地发出“哎呀”,“啧啧”的呓语,不像是看了一本书,更像是做了一场有满汉全席的梦。

  《宁波老味道》对吃货绝对是有着深深“恨”意,把肚里的馋虫全部勾了起来。合上书,关了灯,在意犹未尽中,脑海里全是那些儿时过年时节才能吃到的宁波老味道,而宁波人过年离不开的还是一个“吃”字。

  祭灶果

  “小年夜”这一天,北方人供奉灶君菩萨多用“糖瓜”“麦芽糖”,而阿拉宁波皆是清一色的“祭灶果”。“祭灶果”除油果、冻米糖、豆酥糖等“大路货”外,还有以下特色糕点糖果:“芝麻枣”,大概是祭灶果的原型,用糯米炸成,里面呈蜂窝状,外面裹有芝麻,香脆可口;“红球白球”,也是由糯米粉油炸而成,个头挺大,里面是空心的,用色素染成红白色,取“金银满堂”寓意;“藕丝糖”,在麦芽糖之外滚上一层白芝麻,形似黄澄澄的金条;“黑白交切”,俗称“脚骨糖”,常被赋予“脚骨健健过”的含义;“洋钱饼”,一个个小圆饼裹满白芝麻,形似一枚枚铜钱,清甜香脆。

  年糕

  年糕有着“年年高”的意思。过去的时候,一到过年时节,宁波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做年糕。宁波人吃年糕花头多,从原始的“火缸煨年糕”到“咸齑冬笋年糕汤”,从“大头菜烤年糕”到“菠菜毛蟹炒年糕”……但是,在这样的大冬天,阿拉最怀念的还是“咸齑笋丝年糕汤”,舀起一勺汤,“酸汪汪”里透着鲜,算得上汤年糕里的至味。有个吃货朋友说:“吃年糕汤不加咸齑,那叫耍流氓。”

  很多人童年的记忆中,肯定有年糕干。老爷爷把年糕片倒入铁筒中,加一勺糖精,拧紧盖子,在火架上摇几分钟。待到一声“放炮咯”,孩子们死命捂住耳朵,随着“轰”一声震耳欲聋的炮响,香喷喷的年糕片爆进白布袋。非但孩童,大人也喜欢来凑热闹,抓一把又香又脆的年糕片,权当是嘴巴的消遣。

  炝蟹

  宁波人逢年过节,餐桌上没一道红膏炝蟹,请客都没面子。红膏炝蟹就仿佛是传统戏曲的保留剧目,没它不行。

  东海梭子蟹腌透后生吃,外地人往往觉得不可理解。他们连那股生腥味都闻不惯,更甭提直接吃了。更有甚者,将咸蟹当鲜蟹蒸,或者居然裹上面糊油炸,如此暴殄天物,可惜了。阿拉宁波人也懒得同他们理论,从小吃红膏炝蟹长大,生来一副好脾胃,泥螺、海蜇、蚶子、蟹糊、醉虾……这些都是我们家中必备的“塞饭榔头”。

  春卷

  眼睛一眨,立春也到了,大家春卷吃起来吧。人们在此时吃春卷,品尝春卷中包裹的新鲜蔬菜,有“咬春”之意。而在宁波,每到春卷热销时,春节也就快来了。拿荠菜裹春卷,是宁波大年三十年夜饭的传统点心。

  记忆中,年三十的下午,妈妈和姑姑就会围在桌前,自己动手包春卷,从馅料切丁,到拌调料,再到包春卷皮……待到全部准备好,也近黄昏了,用煤球炉子烧开一锅油至七成热,沿锅边滑入春卷,看着锅中的春卷从白皮慢慢变为淡黄色,又渐渐成为金黄色……而我们几个小屁孩,就这样巴巴地等在一旁咽口水。

  蛋饺

  裹几盘蛋饺,对于许多老墙门内的宁波人而言,更像是过年的一项固定仪式,这习俗在张爱玲的《半生缘》里都提到过。年三十下午,外婆搬个凳子,坐在灶前,生小火,用一个铁勺子来摊蛋皮。年夜饭最后一大锅菠菜蛋饺粉丝汤———黄灿灿的蛋饺像一个个金元宝,洁白的粉丝中衬着几棵翠绿的菠菜,冒着氤氲的香气,不禁叫人口水直咽,烘托出过年的味道。

  (图书信息由宁波市新华书店提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