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 一场问题导向的改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指出,作为“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对中国经济的行稳致远发挥巨大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速度变化、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复杂转型过程。产能过剩、高房地产库存、高杠杆等,都是转型中的问题,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企业是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就业的载体、财政收入的主要贡献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眼点应放在企业盈利的预期上。而企业的核心问题,则是工业、制造业部门的困难。中国消费者在国外买马桶盖、电饭煲,不少高技术装备、产品长期依赖进口,背后指向的正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提质、转型、升级。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当然会对当前的增长产生一定影响,但对中长期经济增长的质效提升有好处。转型期经济增长目标的确定不能按照一般的经验主义,不仅要有“持久战”的战略观,也要有“阶段论”的方法论;不仅要有鼓舞士气、传递正能量的正向预期,也要有按经济规律办事的科学方法。 依靠比较优势发展新兴城市群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指出,中国“十三五”期间,将加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承担全国性的功能,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节点。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要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发展中心城市,应该主要由内源性的动力起作用,而不是靠外源性动力。但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以行政力量扶持一批大城市是有必要的,因为资源有限,需要将资源集中起来以形成集聚效应,再以此带动其他。这有点类似“先富”带动其他人富裕的思路。 大城市病的根源在于城市功能的多重定位与多重角色。以往一些地方出台的旨在限制人口流动与进入的地方政令都是短视的。现在,一些特大城市、大城市正在从复杂的城市功能定位中分身出来,城市群也在一些地区发展起来。以前,城市群的发展依靠了国家的政策扶持与政策优惠;当下,市场化不断深化,而且公平更受重视,政策倾斜度不大可能达到彼时的力度,那么,新兴城市群的发展将更多依靠自身的比较优势。 地方政府应该干的事情 在对话诺奖得主让·梯若尔的圆桌会议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经济增速下滑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全球经济现在都处在一个低迷的状况。不过,地方政府现在不应该停止在责怪客观理由上,而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第一方面,营造一个公平的、合理的氛围,或者说搭建一个平台,建立各种各样的产业园区,鼓励各种各样的企业家来创业,也可以引进风险投资者来帮助企业家创业。这是地方政府首先应该干的事情,政府不能单单选取一个项目、一个产业去投资,因为政府不可能看准哪个行业能够成功,哪个行业不成功,政府首先应该做的是搭一个平台。 第二个方面,地方政府应该发力的就是要维护市场的竞争秩序。比如说对创新而言,怎么能够既保证创新,又不让创新者、先行者变成市场的垄断者。怎么能够平衡创新和过大的市场控制率,这个需要仔细研究。 第三个方面,保护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我们讲创新,讲搭平台,讲增加竞争,然而竞争和创新是残酷的。当然不应该直接援助这些被竞争下去的企业,但是个人是应该援助、有所保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