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四明周刊·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2月05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至此,就好

———读刘心武《人生,何以至此》有感

  舒靓芫            

  

  

  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书名———“人生,何以至此”。但真正打开它时,第一感觉让我先翻了“天若有情”这一篇章。

  情感,人们常以亲情、爱情、友情来区分,天若有情,想来原本是跨不过这三种情感空间的。这一篇章中的《村路上,告别母亲》一文,记述的是一次简单的回忆,却传递出人世间最浅显的道理。回忆的时候,人们常常感觉“仿佛拍电影似的”,让“平凡化为优美”,“琐屑变成崇高”,从记忆里挖掘的那些兴奋和惊奇,重新品尝时,它们就像时间酿出的酒,醇厚激昂。回顾人生,确实是诗意的审美成就了生活的品格,赤裸的情怀成全了日子的本色。积年累月的回忆赋予了我们这样的情怀,幸运的是,有文章述说这样的情怀。 

  说是“天若有情”,讲的却不局限于冷暖的感情,而是情怀;说是散文,却似一篇篇小说,充满暗喻和种种可能。

  全书共分五个篇章,除了“天若有情”外,还有“人生,何以至此”“世界,不仅仅走过”“跟自己约谈”和“草木奇葩的理想国”。我重新翻回到第一篇章“人生,何以至此”。从第一篇《雾锁南岸》,得以窥探作者的“人生”。一个叫“彭娘”的女人,在作者的童年时期给予他滋养与生命的暖流,不是亲生胜似亲生。就像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给予孩子溺爱,也给予孩子爱的熏陶。又像《聊斋志异》里的宫梦弼,她是作者童年时期的爱和坚强的标记,是一个在困境中带着他坚韧地活着的人。经历了动荡岁月,新中国成立之际,作者离开了南岸,从此再也没能见过“彭娘”。

  窥得作者的“人生”一角,再往后翻,是论逆境,论命运,论生活……我渐渐明白了作者的笔下为何满是沧桑味道,也理解了他对保持个性的执着和对平凡幸福的高度享受……是因为“何以至此”。

  童年,是人生的开始,一个人的一切从此衍生。

  在后来的篇目中,我又读到很多,作者经历过战争的离乱,经历过成名后与观念不合之人的隔阂,他走进过别人的内心,也走到世界里反观渺小的自己。理智与情感交织,内心感受与世界视野结合,这不仅赋予了文章美学的价值,更熔铸了经世致用的内核。如果把这些感悟归结到长久以前的记忆中去,那么,烦恼也将化为时间长河里的虚无。人的一生应如何度过?作者通过类似回忆录的写法回答了这个难题:童年回忆的真情流露,世情百态的描摹写真,人间冷暖的真实体验,山水草木的深刻哲思,欧美游历的观察思考,作者一一道来。

  “我们小小的家庭自有着小小的悲欢、凡庸的歌哭……然而在这茫茫人海、攘攘人世,那一窗灯火下,究竟有着我的家,有着一个可供我周旋于社会后憩息泊靠的小小港湾。”人生至此,除了感念于生命中温暖的瞬间,还要意识到现时的“岁月静好”是如此的难得。我们此刻的悲欢冷暖,对有些人来说,已是难以渴求的幸运了。

  人生至此,挺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