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2月17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藏“粮”于技

  谢爱会在收藏红花花丝

  宁波农作制度有传统和新型两大类模式。以连作稻为主体的“二熟”制传统农作制度注重的是稳定粮食生产,旨在解决广大老百姓的吃饭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以粮经搭配、间作套种、立体种养等为主要技术特征的新型农作制度逐步形成。

  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这一新型的农业生产体系,把解决百姓的“饭碗”和农民增收两大难题统盘考虑,形成了宁波特色。从更深层次上说,新型农作制度契合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施战略。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市通过种植一茬或多茬农作物,或者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使每亩土地年产值超过一万元,建立起“粮—菜(经)”结合水旱轮作、单品种长季节栽培、一年两茬大棚设施栽培、多年生果蔬及套种、城郊蔬菜周年多茬栽培等7大类超过100种模式。这些都是我市探索藏“粮”于技之路的具体而又生动的实践。

  创新“孕育”希望,让有限的土地产生裂变效应。在“中国茭白之乡”河姆渡镇,茭白田套养甲鱼,一亩地收入超过万元,相当于原来的三倍;在全国闻名的蔺草之乡鄞州,蔺草茬晚稻废草覆盖生态直播栽培技术的应运而生,改变了这一产业的“命运”。废弃的下脚草还田,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增加了粮食产量。

  业内人士表示,现代农业既要满足农产品需求,又必须确保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安全与环境健康。只有牢牢抓住生态农业这根弦,农作制度创新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孙吉晶)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