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爱心集市”给居民送上春联 |
 |
小区居民自发清理杂物,美化环境 |
本报记者 余建文 北仑记者站 卢江丽 通讯员 沈静萍 一个小区,三四栋住宅楼,居民不足百户。物业公司望而却步:“我们没法管”。 在北仑小港街道红联社区,因为历史遗留能原因,有118栋商品房没有物业公司入驻管理。小区安全、环境卫生如何管?房屋要维修找谁说?这成为困扰居民生活的头痛事。 自己的家园自己管!小港街道广泛发动群众,通过居民自治破解老小区无物业管理难题。经过数年努力,一个“政府托底,居民自主管理”的小区管理模式日益成形、完善,成效明显。 “领头雁”带路 共同奉献美化家园 前进小区只有三幢商品房,70多户人家。早些年,小区有过物业,后来撤出了。 2007年,小区成立了业委会,实行自治,热心、负责的退休职工黄人永被大家推选为业主委员会主任。如今,79岁高龄的黄老伯在小区“大管家”位置上已整整干了9年。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区一年物业费,全部收来只有三四万元,这个“家”怎么当?黄人永说,钱要用在刀刃上,还要发动大伙一起来管。业委会招聘一名下岗职工当“全能保安”,设立门岗管安全,附带对小区道路保洁清扫,解决了环境卫生问题。平常,业委会成员带头,召集居民利用周末、文明创建等时机开展小区卫生整治。宣传窗建起来,道路重修,监控探头一个个补齐……小修小弄的活,黄人永常常自己去买来材料,动手搞定。 每年,业委会定期向居民公布收支账目,大到人工开支,小到一只灯泡钱,每笔账目清清楚楚。黄老伯说,去年夏天,小区重修道路、疏通管道,10多个居民不仅出工出力,冒着大雨干活,有的还捐钱、捐物资,令人感动。现在,街道考虑在小区推行垃圾分类,“以后环境就更好了”。 望潮小区同样是个只有3栋房子的“微型”小区。业委会主任邵林国是位热心人,为了带动大家搞创建,他先后自掏腰包1万多元,给小区翻新垃圾箱,新安装卷帘门等。小区周边有几家夜排档,因为乱倒污水,经常导致小区下水道堵塞。老邵苦口婆心上门劝导,最后四家店主愿意每月拿出60元,用于小区下水道的疏通、治理,解决了治堵经费难题,也给小区整体环境提升奠定了基础。 社区帮扶“托底” 引导管好身边事 据了解,红联社区共有118栋无物业管理的商品房,分布在13个小区之中。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徐寅红介绍说,这些商品房有20多“岁”了,当初建造时因年代较早,无整体规划,都是开放式的零星分布,基础设施又不健全。卫生差、停车难、治安压力大,是压在这些老小区身上的“三座大山”。 徐书记说,既然没有物业公司愿意接手,街道、社区考虑引导实行居民自治。目前,13个小区都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并且与社区、小港物业公司共同组成业委会物业联合会,讨论解决小区的管理问题。 目前,前进、振兴、浦前和望潮四个小区以业委会自治的方式实行管理。业主委员会内部分工明确,收取物业费、经费运用、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门卫人员聘用等都由民主通过。 对其他9个非业委会自治的小区,以及实在无法自治的零星、开放式商品房,小港街道委托小港物业公司提供基本保洁服务。 徐书记说,实行业委会自治的小区,居民归属感大大增强,像前进小区、振兴小区,物业费收缴率近100%。社区居民还经常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志愿者爱心帮扶等活动。 黄人永告诉记者,他们小区还创作了一首《“前进小区”之歌》:“自治小区,业主当家;小区事务,依靠大家……”道出了居民们合力建设家园的热情。 凝聚爱心力量 让居民收获幸福感 因为基础薄弱,分布零散,很难形成规模效应,红联社区的这些自治小区还处在较为初级的管理阶段。邵林国说,小区内原本有间管理房,前阵子被当作违建房拆掉了,“以后安全怎么管,还要再谋划”。 小区要管好,除了提升环境,还要把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搞上去,“凝聚居民的力量,一起把社区建设好。”徐寅红说。 去年9月,红联社区的“金葵花”爱心集市红火开张了。社区整合了服务型和文体型等各类社会组织资源,让拥有一技之长的热心居民也参与到提供服务的“摊主”行列,并联合辖区内多家共建单位,为居民提供理发、健康咨询、理财知识、法律维权、闲置盆栽互换、手工作品义卖等多样化的服务内容。 退休居民庄师傅有磨刀的手艺,他表示:“能为大家服务,非常开心”。如今,“金葵花”爱心集市时间固定为每月的最后一个周日,已办了4期,每次吸引近千名市民参加。集市活动募得的爱心善款,除了成本外全部用于帮助辖区内困难弱势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