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国 门票车票保险捆绑销售;学生票只在暑假销售;全价票40元半价票变30元;几个景点打包销售……国家发改委近期在全国200余家景区检查门票时发现,一些景区存在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未按规定执行门票优惠政策、捆绑销售和不合理联票等乱象(2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 人们喜欢把一些积重难返,呼吁多次依然无解甚至加剧的问题,称为“硬骨头”。景区门票乱涨价,就是“硬骨头”之一。 景区林林总总,概括起来讲,在投资主体上,大致可以分为公私两种,对应国有景区和私有化景区;从性质上讲,大致可以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国有景区大多具有公益特点。国有景区不仅块头大,而且起着导向作用,管好了国有景区,也就为旅游秩序正常化奠定了基础。正如专家建议,对私有化景区,以指导为主,放开经营;对国有景区则划分为经营性与公益性两种,经营性景区只能获取适当利润,公益性景区应该体现公益特性,明确政府责任。如果这一理念得到确立,那么景区门票收入,就很难成为地方政府“提款机”,相反会倒逼政府加大监督和投入,从而对景区乱涨价来个釜底抽薪。 旅游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任由旅游乱象存在,特别是景区乱涨价泛滥,不仅会影响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会削弱民生幸福感。让民众享受更多的旅游福利,是政府的责任所在,也会越来越成为基本民生。在这一形势下,更应该强调政府责任,要让国有景区,特别是公益性的国有景区,发挥出“大块头”的大作用,对市场起到支撑和引导作用。 治标无用,只能治本。就现实来看,对景区乱涨价呼吁已然无用,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抽刀断水,才能实现旅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而对景区产权归属与性质进行区分,就是一种供给侧改革。令人欣慰的是,日前举行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明确提出,实行景区门票分类改革,已经体现出这样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