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军备 摄 |
 |
史诏墓道石像 |
 |
老屋瓦爿墙 |
本报记者 朱军备 报道组 翁芳频 冯哲 东钱湖畔绿野村 1月10日,记者与本报“乡下头”30多位乡村观察员一起走进东钱湖畔绿野村,寻幽访古,发现文化。从东钱湖环湖南线进入下水,那里便是“十里四香”,在十字路口往左拐入一条沿溪的小路,行不远,青山岙中静卧一村,这便是绿野村。 如遇到雨天,山顶轻纱飘渺;若遇下雪,白雪覆盖屋舍,小村静谧无声,令人仿佛进入童话世界,不禁想起清朝李百川的神魔小说《绿野仙踪》,想起米高梅公司出品的同名童话电影。 “八行高士”在此隐居 进村牌楼的对联,村民房屋的史氏家族文化墙,村委会大楼的宣传窗,随处可见对村庄历史的解读:“绿野岙的由来”“史诏故里大田山”“八行高士史诏故里”等等。东钱湖镇文化研究会会员史美芳认为,绿野岙宋时本无其地名,北宋时为大田山。大田山是史氏家族第四世史诏的隐居地与归隐地。史氏为四明望族,有“一门三宰相,四世封王”之誉。 据史氏宗谱记载,大观二年戊子,公举“孝友睦任恤中和”。郡守推公八行全备,举之于朝,乃奉母东走大田山避之,遣从事趋之,则固辞。宣和元年,再召不就,徽宗赐八行高士,御书旌之。 史诏为了侍奉母亲而坚辞做官,后来老死于此山中,追封为越国公,其墓道尚在。冬日的一天,记者来到史诏墓道前,只见文臣武将、石羊石马依然耸立山坡,而被称为“天下第一椅”的石椅,已移至村文化礼堂妥然保存。石人石马不语,但却在默默诉说历史的风云变化。 史诏的第三代后裔史弥忠,每逢清明祭拜祖先,见此岙竹木参天,岙深源长,泉似银蛇,山花烂漫,风景幽雅,便取名“绿野岙”。史美芳先生说,绿野史氏在此建村大约为南宋宝庆年间(1225年),以此推算,建村历史已有790余年。村庄北座长乐山脉中峰山,东狮子山,西白象山,南大田山,向西是福泉山,一条小溪从岙前流过。 “斗酒藏春瓮,开轩有客迎。烹鲜供母箸,督仆佐春耕。园果霜前熟,山禽雨后鸣。市朝风味好,输我一般清。”史诏写下《大田山居》诗,写出了绿野岙清静祥和的田园风光。 石像古庙,诉说岁月沧桑 走过村前的田野,一条村道直往山中去,路两边一幢幢老屋紧紧相连,白墙黑瓦,还有碎砖瓦垒的墙。沿着斜坡上行,一直可到山脚下,那里有一座水库,水色碧绿,山上的松树、翠竹以及蓝天白云,倒映水中,仿佛是小小九寨沟。 看一个村庄是否古老,还可看看是否有古寺古树存在。在刚进入绿野村的路边,有一座灵佑庙。据民国《东钱湖志》记载:“灵佑庙,绿野岙之西,祀宋邑令王安石。”这是一座两进两厢的四合院式的古庙,为纪念王安石而建。与灵佑庙相守相伴的古樟守望在庙门外,一对银杏树矗立在庙门内,形似双胞,距今约有140年。专家考证,这座古庙建于乾隆二年,即1737年,距今有279年历史。由于年久失修,建筑损坏严重,目前正在修复之中。 史氏“之”字辈发族后,在村内建造了四庵两殿,即沧州庵、慈祥庵、波罗庵、中正庵和射猎殿、文武殿。现存的尚有波罗庵、中正庵,黄墙黑瓦,飞檐翘角,树木参天,一派古意。 “除了史诏墓道,林染桥也很有年份了。”村中老人说。林染桥为单孔石拱桥,建于村内的中峰溪上。一说是,建于绍定年间(1230年),至今已有786年历史;另一说,认为该桥历史为400年。 山风果香,生态休闲显活力 村支书卢志荣说,村后面山上还有一条古道,叫黄菊岭(又称王君岭),两旁黄菊丛生,山泉细流。据说,每逢清明前后三天,史弥忠要率家人祭扫祖坟,因交通不便,就与兄弟史弥远商量,改通道路,于是有了这条古道。前年,东钱湖镇新村办在黄菊岭半道上,兴建了一座”黄菊凉亭”,安放了沙孟海85岁所书”龙”字巨型刻石,以丰富古道景观,供游客去三溪浦水库游玩途中休息。 绿野村山上主产西瓜、柑橘、甜瓜等水果。东钱湖管委会在开发乡村旅游时,设计了“十里四香”景区,由东到西,四个小村暗合“四香”:西村“古韵书香”,东村“农趣菜香”,绿野“山风果香”,洋山“休闲花香”。 “依托秀美的乡村田园风光,挖掘独具特色的隐居文化、南宋文化,展示多样化乡村耕读文化。”东钱湖镇新村办主任袁战友说,村口田野上,将再设计田园牧歌的大地文化景观;同时,计划拍摄微电影,引进书画文化创作基地,丰富文化活动,让古村更具南宋文化魅力。 (互动)详细内容见乡下头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