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吉晶 核心提示 “十二五”期间,我市生态循环农业获得了一定发展,但受人多、地少、规模、空间等因素制约,总体上还是处于起步阶段,离我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面推进生态循环绿色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探索具有宁波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路子,成为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 【人物名片】 朱升海 市人大代表、海曙区胜丰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 魏章焕 市政协委员、宁海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 调查显示,我市有接近三成的生产主体和农户知道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很重要,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的因资金缺少,有的怕增加生产成本,大多不愿投入。 “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倒逼我们转型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任务紧迫而繁重。”朱升海代表说,日前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围绕一个“精”字,突出“高效、生态、特色”三个重点,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这一提法切中了当前农业经济的要害,为新时期农业调结构、转方式找到了钥匙。 魏章焕委员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对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深有感触。他举例说,农作物产量在提高,肥料使用量在增加,但有机肥肥源在减少,因此生产主体不得不使用化肥。到去年底,全市化肥、农药用量分别比2010年减少了4%和5%,但投入量仍然偏多。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既涉及传统习惯生产方式的转变,又涉及产业与产业、产业与环境的深度融合,这不仅是建设生态高效农业自身的需要,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据了解,“十三五”时期,我市将实施农业绿色发展战略,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减量化投入、资源化利用”。从现状来看,生态循环之路任重而道远。 对此,朱升海代表建议建设现代农业综合体。他表示,现代农业综合体在特定区域内形成内部循环,在提高单位产出的同时,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譬如在天胜农牧,种植业和养殖业并存,富余的蔬菜给畜禽作饲料,畜禽的粪便又给蔬菜作肥料,果树下面养鸡,沟渠里面养鱼,形成了水、土、物的循环利用,不浪费,不污染,真正做到了效益和生态“双丰收”。 魏章焕委员指出,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基本原则,扎实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一方面,对相邻或相近、产业融合紧密的中小规模种植、养殖主体实行偶合发展,达到自我消化、就地消纳、相互补充、就近处理;另一方面,对产业相对集聚、市场潜力大的较大规模种植、养殖企业,实行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方式,达到产业联动、链条延伸、区域协调,全面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长效机制建设。 同时,要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重点在新型生物农业技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农业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