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姬联锋 核心提示 “十二五”时期,市体育部门对全大市范围内36个街道和221个社区的体育工作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55.6%的街道和62.4%的社区反映辖区内体育活动场所不足,居民日常体育锻炼需求旺盛与体育用地紧张、体育设施短缺的矛盾较为突出。如何补齐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不足的“短板”?参加市两会的代表委员对此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人物名片】 曹晓春 市人大代表、宁波体育运动学校体操国家级教练 计生波 市政协委员、宁波市体育局法规产业处副处长 在两年前的市两会上,曹晓春代表就提出了《关于加紧规划建设综合性便民健身场所的建议》。曹晓春代表表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对健身的多元化需求与日俱增,单纯的健身路径已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规划建设分布合理、功能兼顾的综合性健身场馆和体育设施迫在眉睫。“市政府应该加强分布合理、功能多样、简易便民的综合性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建设。”曹晓春代表说。 计生波委员表示,我市体育场地设施相对不足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全市健身场馆设施数量不足,二是存量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推动机关、学校和部分国有企业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工作在宁波进行得并不顺利,在公园绿地建设体育设施也未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目前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61平方米,我省人均场地面积为1.48平方米。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在全省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今年1月份发布的《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平方米;新建足球场地50片以上;新建或改建社区中小型多功能运动场馆150个以上。 曹晓春代表认为,要完成这个目标,可以深挖潜力,合理规划建设综合性休闲健身公园,在三江六岸分区块建设多功能健身场馆和设施。 计生波委员表示,中心城区的废旧厂房、仓库以及高架桥下的空地等可以规划改建成中小型多功能健身场馆和体育设施。此外,可以在现有城市公园的基础上建设“公园+体育”模式的体育公园。 “当前,单纯依靠政府力量难以完全满足群众健身需求,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计生波委员说,“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建体育健身设施。” 计生波委员还表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财税、工商、国土、规划、建设、城管(园林)、体育等多个政府部门联动,将一系列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让社会资本进入体育行业时不再遇到“旋转门”“玻璃门”,才能使体育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具备快速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使全民健身这一国家战略变为老百姓的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