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宁波新闻·综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2月24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研人员忙大黄鱼“接生”

  本报记者 余建文

  

  记者近日来到象山港畔的市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基地,看到科研人员紧张而忙碌着,为数百条大黄鱼进行人工育苗。

  大黄鱼集中产卵,“在每年2月初这几天,我们常常要守着鱼儿过年,顾不上回家了。”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刘伟健告诉记者,从1月中旬起,他们就开始为育苗做各种准备工作,保证设备运转良好,加大喂食量,营造一个良好的“产房”环境。

  走进育苗车间,里面垂着层层黑色帘幕,黑漆漆一团,硕大的养殖池覆盖着黑色薄膜,每个池有三四百条用于繁殖的亲鱼。工作人员叮嘱说,走路、说话都要轻轻地,产卵期的大黄鱼怕光,还要有安静的环境,如果受惊,会影响产卵质量。

  每一条鱼先麻醉、打催产针、再放入池中等待排卵……动作要快,又不能伤了鱼。当天上午,基地的工作人员已经为几百条鱼实行了人工育苗。在育苗车间,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副院长吴雄飞舀起一杯海水,透过手电光,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中一颗颗灰白色的鱼卵。

  “等了两年,这次终于做好了配对试验。”吴雄飞承担大黄鱼育种与品质改良课题研究快8年了。去年春节时,他准备做大黄鱼选育配对和基因筛选实验,没想到鱼儿因病原感染,突然死了一大批,“这个实验只有在鱼儿育种排卵最佳的时候才能做,甚至窗口期只有几个小时,错过了,就要再等一年。”

  据了解,今年大黄鱼产卵从大年初七开始。因此,节后一上班,研究院的科研人员连同宁波大学的研究生、基地辅助人员等30多人,都扑在了人工育苗上。在象山港大桥对岸的大黄鱼繁育基地,科研人员甚至一天要给2000来条大黄鱼催产“接生”,容不得一丝大意。

  基地研究员申屠基康说,目前用于繁殖的亲鱼已经是人工培育的第四代,品质非常接近野生大黄鱼。研究院里每年3000多条亲鱼产的卵,可孵化、养殖出上千万条小鱼,在六七月份集中放流。据悉,几年来市海洋与渔业部门共放流了8000多万条人工繁育的黄鱼,为市民餐桌提供原汁美味。

  接下来几天,基地科研人员还要细心伺候鱼卵孵化,“给鱼儿‘接生’,陪着一块过年,已经是常态了。”吴雄飞说,基地还在做大黄鱼耐低温、抗扰流等一系列新课题,培育出更多优质的大黄鱼,奉献给宁波市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