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宁波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2月24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颗公正心 一张劝和嘴 一套工作法

夏蓉菁6年化解189起劳动纠纷

  本报记者  陈朝霞

  海曙记者站 张黎升

  通讯员   张 烨

  

  年近五旬,6年时间,化解189起劳动纠纷,调解成功率超过95%。夏蓉菁一脸憨厚,与人交谈不时流露出腼腆的神情,她却在海曙区鼓楼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分中心岗位上,创造了“神话”,被评为全省劳动人事争议基层调解优秀个人。

  “‘半路出家’全靠用心。”夏蓉菁告诉记者,2008年4月,她从一名普通街道工作人员“转业”从事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当年,新《劳动法》刚出台,全市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刚成立,劳动纠纷调解工作兴起不久。面对全新的岗位,虚心好学、工作扎实的夏蓉菁从加强专业知识入手,研读《劳动法》,《劳动人事争议政策法规选编》等册子成了她随身之物。

  “这一册子厚厚的有625页,处理劳动纠纷常用的条文就有119款。”对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烂熟于心的夏蓉菁清楚,要真正处理好劳动争议,更需谈判技巧,做好企业主和劳动者双方工作,“调解不在嘴利,而在心诚。在确保法律权威与公正的前提下,让企业主和劳动者真切感受到我们在为他们的事着急出力,要站在双方立场上,寻求解决方案。”

  印度小伙丹尼(Danny)就感受到了夏蓉菁的调解温暖。去年2月,丹尼等6名留学生在某餐饮店打工,不料企业经营不善出现亏损,留学生辛苦一月的薪水没了着落。丹尼看到中国籍同事从鼓楼街道劳动调解分中心拿到了拖欠的工资,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推开了调解分中心的门,此刻的丹尼顾虑重重:“目前中国《劳动法》及其他有关劳动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规暂不适用在校学生,我的普通话又蹩脚,担心他们不接这案子。”

  但是,满脸微笑的夏蓉菁将一杯温水递到丹尼的手中,并请同事毛蕾做翻译,花了近2个小时,梳理出欠薪的原委后,立刻电询企业方。无奈企业资金入不敷出,无法还出欠薪。于是,夏蓉菁多次登门拜访企业负责人,积极沟通,为让企业有更多时间筹集资金,夏蓉菁做起担保人,让企业分两批补齐6名留学生的薪水。丹尼拿到6516元工资时,高兴地要与夏蓉菁合影,还要求加微信好友,并竖起大拇指点赞道:“中国的政府好棒!”

  退休在即,夏蓉菁将6年来亲历的17起典型调解案例,进行全过程记录总结,希望将基层调解工作的好方法提供给后来人参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