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仁 宁波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暨重点工程推进大会提出,今年我市将实施重大项目666个,有效投资的目标是4960亿元,确保同比增长10%以上。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趋势,切实增强促进有效投资的信心(3月2日《宁波日报》)。 “有效投资”是近年来经济领域出现的一个新名词。360百科对此的解释是“可以回收成本,有所盈利的投资”,而MBA智库百科给出的定义是“经济体系中的投资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投资所产生的产出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形成新增存货和积压”。由此看来,我市强调抓“有效投资”,而非一般意义上抓“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说是发展理念、政府重点项目投资理念的一次重大转变和提升。这对我市“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投资贵在“有效”。也许在有的人看来,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因为没有人愿意做赔本的买卖、无效的投资。所谓“无利不起早”,老百姓投资理财买股票,有谁是奔着亏钱去的?然而,政府领域投资是否有效,如何来衡量和评价,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比如,很多城市在上地铁项目,从运营情况看,除了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多数地方处于亏损状态。地铁建成后,政府还要拿出大量财政资金来补贴运营亏损。也就是说,光算静态的账,是“无效”或者“负效”的。但地铁的建设,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还提升了城市品质,促进了城市开发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倍增性的“地铁效应”。你能说亏损的地铁不是“有效投资”吗? 正因为存在评价之难,过去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大量的“低效投资”。《报刊文摘》就曾披露,投资35亿元建设的北京“鸟巢”,每年维护费近2亿元,如今陷入了长期闲置的运营困境。而国内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类似“高大上”的体育场馆还有不少,也面临类似的问题。缘于此,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办好北京冬奥会作出了重要指示:“要充分考虑赛事需求和赛后利用,努力打造场馆建设精品工程,不搞重复建设,力戒奢华浪费。”这实际也是在强调“有效投资”。 与“有效投资”相对应的,还有不少的“无效投资”。前些年,有些地方大兴土木,建了拆、拆了建,出现了大量的“短命建筑”。如云南河口投资2.7亿元建成文化长廊,3年后又耗资3亿元拆除;去年轰动一时的天津“名门广场”和“水岸银座”两个刚建成的问题楼盘,当地政府计划由国资回购后拆除……这些项目,看起来投资上去了,GDP报表的“颜值”也上去了,但从根本上看,属于典型的“无效投资”,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比“无效投资”更可怕的,还有“有害投资”。“十二五”期间,我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在全市范围全面开展对电镀、印染、铸造等十大重污染行业的整治,先后有1062家企业关停(3月2日《宁波日报》)。这些企业的投资,尽管过去也曾为地方经济增长做过贡献,但带来了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和健康,说它是“有害投资”并不为过,除了将其关停,别无选择。今后,也决不能再上类似的项目了。 当然,面对经济下行和稳增长的双重压力,如何防止和避免急功近利、“病急乱投医”心理,铁下心一以贯之地抓“有效投资”,确保投资“量增、质优”,对各级地方政府而言,是一个巨大考验。因此,一方面,要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分清轻重缓急,科学安排项目,确保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尤其是要通过投资体制机制的完善,做深、做实、做细项目前期,来促进“有效投资”。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项目、投资安排上,多听听群众意见,群众支持、拥护的项目和投资,要早上、多上、快上。反之,就要慎重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