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青春年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3月07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志愿服务返璞归真

宁波探索志愿服务岗位化改革

  本版制图 丁安

  本报记者 黄合 通讯员 张旦旦   

  编者按

  戴个红袖套,穿个红马甲,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乍看上去很热闹。

  只是,“一阵风”“一窝蜂”式的志愿服务,毕竟只是一种从上而下的命令式活动,不能让志愿者充分激发自己的积极性,投入志愿服务的大潮之中,也不能让志愿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

  对此,在个别县(市)区试点经验基础上,今年起我市开始探索志愿服务岗位化改革,通过市志愿服务网络管理系统———宁波We志愿服务平台,定期发布具有专业特质的志愿服务岗位,让志愿服务返璞归真,让志愿服务更加贴近志愿精神的本质。

  定岗、定人、定责

  突出专业技能,100个岗位“虚席以待”

  “定向服务江东启航实验学校,专业为智障儿童提供情感陪护、课外教育、艺术培养等服务,要求志愿者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陪护经验和沟通能力,具备简单的才艺特长”;

  “服务对象主要针对关爱未成年人,对存在各类问题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辅导和社会矫正,要求志愿者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心理学知识,热爱未成年人”;

  “岗位主要为余姚社区内未成年人进行自救自护安全知识培训,需要志愿者了解电梯故障逃生的知识和技巧,以及碰到电梯故障甚至伤亡该如何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

  最近,宁波We志愿服务平台(www.nbzyz.org)将陆续推出首批100个志愿服务专业岗位,涉及到医疗领域、电力维修、生态环保、自救自护、青少年教育、法律咨询、养老助残等不同的领域。不过,和过去不同,这一次列出的志愿服务“需求单”,走的全部是“专业化”路子,定岗、定责、定人,对志愿者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明确的技能要求。

  “可以说,这是宁波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的有力探索。通过志愿服务岗位化,每一个志愿服务岗都明确了服务地点、服务时间、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政府不再以行政动员的方式指定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宁波团市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宁波市共有注册志愿者46万,各类志愿服务团队5216支,从数量上已经具备了集中提供社会服务的基本要求。但是,如何让志愿者和被服务对象之间实现“供需对接”,让更多的具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能找到“用武之地”,这个问题仍是推广志愿服务活动之中的一大瓶颈。

  对此,宁波We志愿服务平台实现了志愿服务专业岗位的申报、认证、发布,以及注册志愿者专业资质的认证,用人单位可以提出公益性志愿服务岗位申请,经过志愿者协会审核后正式对外发布;志愿者可根据自身的时间安排、兴趣爱好和专长申请“上岗”,不少岗位还会另行提供岗前培训。

  告别“一阵风”“行政化”

  只要岗位在,志愿服务就能延续下去

  “很想参与一个比较固定的志愿服务项目,真正发挥我的特长,而不是当‘临时工’”“我想找到情感抚慰和健康咨询的志愿者,而不是每次来就打扫下卫生转身就走”“我先找到直接供需互动的平台,第一时间可以进行对接”……

  类似的声音,在志愿者群体和服务对象中并不鲜闻。志愿服务,并不仅仅是几个人一阵子的事,而是事关一个城市文明肌理的长远之事。

  “志愿服务岗位化,我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赖雅辉是月湖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负责人。2014年以前,作为街道一级的社会组织机构,赖雅辉习惯了每逢佳节临时组织一批志愿者到敬老院、福利院、民工子弟学校进行相应的志愿服务。但是,这些志愿服务是不是真的被需要,志愿者的价值是不是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这些问号在她心头萦绕不去。

  2014年10月,针对月湖历史文化义务讲解的需求,赖雅辉沿用到社区张贴广告、和在甬高校合作的方式,招募了第一批景区义务讲解员。可惜,由于有一定的专业素质要求,近一半的志愿者并没有坚持下来,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一旦到了毕业季就纷纷打起了退堂鼓,几乎很少坚持下来。

  “从这个事情,我们确确实实发现,志愿服务常态化除了志愿者本身得有这个服务的热忱,志愿者还必须具备一定特定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只有进一步加强志愿服务的针对性,才有利于志愿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赖雅辉如是说。

  只要岗位在,志愿服务就能延续下去。在我市最早进行岗位化探索的81890光明俱乐部,就完全不存在“青黄不接”的困扰,基本上通过定期开展活动,成功克服了“走过场”、“打乱战”的弊端,成功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

  光明俱乐部负责人史文娟表示,俱乐部已经建立了培训、服务、对接一系列比较成熟的机制,并不担心哪一天有人因工作因学业离开后俱乐部的运行状况;因为这一批走了,新加入的志愿者便会接下这一棒,继续帮助盲人“看”电影。

  探索刚刚起步

  配套机制尚未完善,改革仍有深化空间

  “我们相信,推出志愿服务专业岗位,是完成专业性志愿服务‘供需对接’的关键,搭建志愿服务‘岗位化’信息平台,有利于‘服务愿望’和‘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宁波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说。

  但是,从目前来看,首批上报的岗位大部分需求集中在过去志愿服务活动相对密集的领域,对于专业能力的相关要求也参差不齐。同时,如何让这个刚刚推出的平台被绝大多数志愿者所广泛采纳接受,需要相应的等待时间。

  “如何征集项目,如何对接信息,如何就志愿者的专业能力进行审核评估,如何对志愿服务所产生的一系列后续影响进行保障,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耐心解决。”市志愿者协会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或许下一步将通过引进第三方机构、社会组织等载体,逐一对上述问题加以解决。

  采访中,也有志愿者谈到,在西方发达国家,知识分子、中产阶级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常态,一些知名的高等院校在招生时,也将申请者参与社区服务的情况纳入评价范畴。在没有任何行政强制的情况下,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相对而言,在我国,志愿服务的相应保障和体系尚未明朗,如何让志愿服务真正回归志愿精神本质,如何充分释放志愿者的服务热情,这样的探索显然仍需要较长的时间。

  “毫无疑问,此次‘志愿服务岗位化’改革,仅仅是我市在志愿服务常态化推进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政府要搭建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平台,但最终仍需要各路志愿者和需求方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通过常态的岗位化志愿服务,让志愿精神在这里蔚然成风。”做了近十年的志愿服务团队,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协会负责人詹斌向记者道出了他的希望。

  如果你有相关技能,也有志愿服务的热忱,不妨关注宁波We志愿服务平台,在这里找到自己心仪并适合的岗位,或者发布自己身边所见到的实际需求,让志愿服务供需信息在这里互通。

  我们相信,改善宁波志愿服务生态,就从今天做起。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