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在韩国首尔举行的围棋人机大战第三盘对局中,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以176手,执白中盘胜李世石。这样,“阿尔法”在从9日开始的5盘人机大战中,已以3:0完胜。“阿尔法围棋”在围棋人机大战中连下三城,将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带到人类社会的聚光灯下,也再次引发“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类智能”的讨论。 对此,众说纷纭。美国未来学家库兹韦尔的“奇点”理论,是常被引用、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奇点”论认为,技术的加速发展会导致一个“失控效应”,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的潜力和控制,迅速改变人类文明。 一些人工智能专家认为,即使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未来地平线上出现的,不会是智能机器的入侵,而更可能是人类与技术的融合。为了让自身受益于人工智能,人类有多种选项。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 记者 李宓 让人工智能友善 科学家一直希望以最简单的办法,保证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不会给人类带来任何威胁。 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科幻作家阿西莫夫设计的“机器人三定律”,即每一个机器人在出厂时就注入三个定律以防它们失控: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它们必须服从于人类、它们必须保护自己。后来还加入了“第零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整体,不得因不作为使人类整体受到伤害。 美国机器智能研究院专门研究人工智能的安全发展,该机构奠基人尤德科夫斯基提出了“友好人工智能”的概念,认为“友善”从设计伊始就应当被注入机器的智能系统中,即便机器智能不断演化,友善永远是它对待人类的态度。 人与机器相融合 “如果不能战胜它,就让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让超越人类能力的机器成为人类“外挂”,是很现实的选择。 “肌肉与机器融合”,这个概念,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前任负责人、著名扫地机器人公司iRobot的首席技术官布鲁克斯提出。他预计到2100年,日常生活中将到处是智能机器人,“但我们和机器人不是分开的,我们将是部分机器人,并且和机器人是连接的”。 这种看似科幻的设想已接近实现。早在2009年,瑞典一名手臂截肢的年轻人就移植了“智能手”。医生将其手臂里的神经连接到机械手的芯片上,他可以用大脑控制手指的运动。机械手指的运动传到大脑,他还能“感觉”手的运动。 科学家认为,该试验证明了人脑的可塑性,当它学习新任务、适应新环境时能够自我重新连接。未来人脑有望“模块化”,控制各种接入的智能设备。布鲁克斯认为,到21世纪中期,人工智能的发展将让人体功能得到难以想象的增强,今天的人工视网膜可恢复盲人的视力,漫画中超人的“X射线视力”在未来则可能成真。 让机器成为“代理人” 从电影《未来战警》到《阿凡达》,人与机器融合的另一种呈现形式,是用人的意念控制机器人,也可以看到和感觉到机器人看到和感觉到的一切。当人类的肉体衰老或受伤害,人是否可以进入机器人的躯壳开始新生活? 这其实涉及“遥感”的概念。日本本田公司曾通过识别脑皮层电流变化和血流信息,成功让人用意念来控制机器人“阿西莫”,志愿者想象一下抬左手,“阿西莫”就能抬左手。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学院著名学者莫拉维克认为,人类最终可能变成自己创造的机器人本身,人类可能通过手术用晶体管取代大脑的每一个神经元,完全抛弃血肉躯体,最终成为将个性特质编码储存的计算机软件程序,身体的存在成为超级计算机中的电子流动,这种技术或在22世纪成为人类的一种选择。 假设“奇点”真会来临,未来世界多么奇异,可能是今人无法想象的。可以看到的是,通往“奇点”之路上,技术障碍还不少。 比如,摩尔定律的失效将使计算能力的增长速度放慢。人工智能奠基人马文·明斯基甚至拒绝预测机器什么时候会和人变得一样聪明,尽管他也说过:“机器人将占据地球吗?是的,但它们将是我们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