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3月14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慈溪发现一清代墓志

  本报讯(记者南华 通讯员黄松松 章鲁)记者昨日从慈溪市文管办获悉,慈溪近日发现一清代道光年间的墓志,距今约160余年,该墓志的发现为清中叶慈溪地区的墓葬习俗及墓志的行文特点提供了实物佐证。

  原来,慈溪市文管办工作人员在普查乡间文物时,发现观海卫镇宓家桥村宓家埭小学门口的宓家桥下、临近水面的桥梁基石上有一方题为《王介眉先生墓志》的墓碑,约长1.3米、宽0.4米、厚0.3米,上刻有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写的100多字墓志,墓志下方饰两朵如意云纹。该墓志历经沧桑字迹仍较清晰,只见上写:“先生姓王氏,讳万年,介眉其号也……世居慈之北乡……以幼失怙,弃举子业,遂援例入成均。娶同邑沈作栋女……卒于道光己酉年……年仅三十八岁庚戌。其弟万裕卜葬于聚奎桥之东……”落款是“□□弟沈琛其拜撰”。由此可见,墓主为清代嘉道年间世居乡里、年幼失父母、38岁英年早逝的王万年;墓志是王万年卒后一年所写;为王万年撰写墓志的沈琛其是当时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乡贤。

  据慈溪市文管办介绍,从墓志记载来看,王万年葬在旧时三北地区有名的古桥———聚奎桥附近,王万年墓距现在的宓家桥约三公里地,位于观海卫镇昭十三房村;现横跨快船江的聚奎桥被列为慈溪市文保点,但桥附近的王万年墓却早已不知去向;埋有墓志的宓家桥是上世纪90年代后修建,墓碑会被搬迁作桥梁的建材,估计是动乱年代墓地遭损所致;从墓志上写有“卜葬”一词来看,即为先占卜择吉祥之葬日、葬地再下葬的习俗,清中叶存于慈溪当地;墓志行文简短;至于“以幼失怙,弃举子业”的王万年墓志竟会由乡绅名人所题,许与王万年夫人是“沈作栋女”有关,这也可能就是落款上“□□弟”的由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