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验丰富的老农在教牛耕地(王珏 沈孙晖 摄) |
本报记者 王 珏 沈孙晖 象山记者站 陈光曙 3月10日,农历二月初二,春寒料峭。象山定塘田洋湖村口,人们冒着零度低温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泥泞的山道上,艰难跋涉40多分钟,只为赶赴山顶那场“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活动。舞茶山老龙、教牛耕地、炒天外糕……该民俗活动已经被列入象山县级“非遗”名录。 上午10时左右,黄猫洞岗上已聚集了四五百人。村民们三五成群,在早春的绿意中,热火朝天地做青团、捣麻糍、蒸麦糕,场面好不热闹。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位穿着入时、红光满面的阿姨格外引人注目。她一手不停地在锅里按压麻糍,一手忙着发朋友圈,脸上露出孩童般灿烂的笑容。这位阿姨叫诸宝菊,她在小姐妹薛亚红的带领下,特地从上海赶赴这场“民俗之约”。 原来,40多岁的薛亚红是田洋湖村人,现定居上海,和诸阿姨同住一个小区。“我是伴着‘二月二’长大的。这次听说村里专门要举办民俗文化节,所以特地带着几位朋友来体验,既重温自己儿时的记忆,又让朋友感受我们村的传统文化。” 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田洋湖村每年的这一天,有教牛耕地的习俗。“相传二月二训练牛犊耕地,即使再笨的牛都能学会。但是如果错过这一天,就得等到来年了。”村民解释说。 只见两位老农分别在两旁牵着牛头,一位手持耕犁的老农在牛尾后,套着绳索的黄牛在三位老农的牵引下开始拉犁。年过七旬的村民罗武魁,教牛已经有50多个年头了。他告诉记者,教牛耕地时,口中还要念一些俗语:“走得直省气力,走得横勒肚旁。”“走得好吃青草,走不好要吃柴”。这场面让不少出生在农村的游客回忆起童年时光,他们一边感叹,一边给自己的孩子讲解。 负责舞龙头的是田洋湖村村民胡晓乾。回想记忆中的“二月二”,他说:“那时,村里有威望的长者会举行‘敬龙’仪式,进行祭祀祈求。村民信奉百花娘子的神力,认为这个时候的草籽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所以会拿瓦片当锅,自行围成一个个团队,将草籽与时令小吃年糕炒在一起食用,俗称‘炒天外糕’。吃了‘天外糕’的大人身强如牛,孩子则聪明乖巧。” “村里举行‘二月二’民俗文化节,是对古老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通过民俗节,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走进田洋湖村。”村委会主任陈会健告诉记者,立足传统文化,着眼未来发展,村里将依托紧邻象山影视城的优势,做好山水文章,激发乡村旅游新活力。目前,该村的烧烤基地已经开门迎客,下一步还将打造油菜花节,引进水上游艇等项目,让游客感受乡村生态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