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凯 21日上午,李惠利幼儿园给孩子们安排了一场小测试,让4个陌生人到孩子们身边“探家底”。结果,28个小朋友中有24个“中招”,之前被强调教育过的8个小朋友中,有6个还是透露了信息(3月22日《宁波晚报》)。 用零食“拐卖”小朋友、开展“遭遇陌生人”测试孩子安全意识、假扮“救助者”考验儿童防范意识……类似的测试,时不时就有报道,但结果基本一致:独自面对陌生人的“诱骗”时,没几个孩子能“经得住诱惑”。 喜欢糖果、零食、小动物,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容易信任人,这些原本就是孩子的天性,“中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尤其是面对“带着善意”的陌生人,成人都不能保证不上当,何况是天真烂漫的孩子。看看,孩子多好骗———这样的测试,有警示效果,但恐怕更多是给大人的,而不是给孩子的。而对于大人来说,这样的“警示教育”其实是没多少必要的。 如今,大多数幼童被家人和幼儿园、学校“层层保护”,一个人遇到陌生人的概率很小。这样的情况下,再一次次搞这种结果千篇一律的测试,实在是没有多少意义和必要。 当然,说多搞这种测试没必要,不代表安全教育不需要。对于幼童来说,安全隐患不只是遇到陌生人,拿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来培育和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效果可能会更好。比如,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突然躲起来看看孩子的反应,告诉孩子跟大人走失或迷路后怎么办;带孩子外出游玩时,“设计”一些突发情况,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等等。 安全测试是不错的教育手段,但测试不是要结果,而是要效果。大人们更该做的,不是通过“被诱骗”告诉孩子们社会有多不安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而是教会他们既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多”,又能在遭遇危险时懂得如何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