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甲淳 “玻璃碗”,端起来透明,用起来会小心。透明是权力清单的最大特点,是否给群众办了实事,是否正确履职用权,群众看得清清楚楚。当前,改革逐步深入,法治观念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任何用权瑕疵和疏漏都会被公众所关注。比如,暗箱操作的“不透明”、选择性公开的“局部透明”、消极应付的“被透明”。霉菌在阳光照不到地方繁殖,所有不透明的都不是“玻璃碗”。透明度是最好的公信度,只有向社会发声,让民众倾听,全面解惑、换位思考,将标准、程序、内容等要素公布于众,才能让阳光照进权力。 忘掉宗旨而为所欲为,权力任性,碗“碎”在所难免。有一则寓言,说的是玻璃整天抱怨窗框的束缚,总想着要挣脱。有一天,它终于如愿了,但没有想到,刚一离开窗框就摔成了碎片。故事的寓意很明白,漠视纪律,就分不清权大还是法大,人生在世,总要受到法规纪律的制约,否则,谁妄为任性,谁就难有好结果。 端“玻璃碗”,持“敬畏心”。敬畏是一种怕,怕是对权力的敬畏。把“铁饭碗”换成“玻璃碗”,说到底是强调对用权的敬畏感。正如杜荀鹤《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日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权力是双刃剑,是对人对己的统一,权力为公,推进事业发展,权力为私,败作风坏形象。有的甚至敲掉了饭碗。珍惜手中的“玻璃碗”,时刻有“责任在肩,如履薄冰”“权力在手,如临深渊”的危机意识。 “玻璃碗”破碎,无不是从裂痕的开始。少数党员干部“破碗”,无不始于“破纪”。比如,好吃,就有人投之以美味;好喝,就有人投之以佳酿;好色,就有人投之以粉黛。权力非药,却能迷醉心魂;利欲无牙,却能吞噬理想;金钱无手,却能推人堕落。要把权力关进笼子,这个笼子就是制度,再给笼子加上铁栅栏,名字叫监督,外加铁锁,名曰法律。 人民公仆掌握权力公器,能否在权力面前保持审慎、戒惧和敬畏尤为重要,决定着能否公正执纪、公道做事,能否经受住各种考验,把监督执纪的腰杆挺得更硬。事实表明,滥用职权、腐败堕落直至违反党纪国法,都与权力任性有关。与其身陷囹圄后再发出“想当初”“错不该”的迟到忏悔,不如在位时守好权力的边界和道德的底线,用理性、审慎的思维认真处理每一个事件,用平等、文明的态度对待每一名群众,用规范、严谨的标准实施每一次执法,养成在“放大镜、聚光灯”下行使权力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