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3月2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护环境就该拒绝短视

  黄明朗

  在反思如何摆脱污染围城现象时,媒体介绍过两个“亮点”:千里之外的兰州,2011年以前一直处于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之列,甚至有“卫星上找不到兰州”的说法,被认为“没治”。然而,在2015年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该市获得“今日变革进步奖”;离宁波市区仅15公里的东钱湖,每年空气质量一级优的时间常常超过一半。

  雾霾形成原因复杂,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雾霾重灾区与重化工业分布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宁波、兰州也不例外。但发展生产为了什么?东钱湖管委会作出了正确回答。该区环境优美,招商引资优势独具,管委会确立了以生态促发展、惠民生的指导思想,“未霾绸缪”,将大型燃煤、重污染企业阻隔在门户之外,同时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在加快开发建设的同时,水质、空气、植被越来越好。当然,由于功能定位,该区在环保方面条件优越,但也说明,如果措施到位,在局部地区建立一种“小气候”是可能的。我市有大吞大吐的天然良港,是国家重化工业基地,环保任务艰巨,理应吸取经验教训,寻求趋利避害良策,防止“吞”进能源、资源,“吐”出污染、灾难。

  兰州长期饱受大气污染困扰,为了净化空气,给百姓更多获得感,从2012年开始,该市采取一系列措施把大气污染防治落实到“最后一公里”,政府、企业、居民各尽其责,最终取得成功。这说明,环境保护、治理雾霾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企业、居民必须“同呼吸,共责任”,而不能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必须在发展、建设、消费等方面协同推进,而不能零敲碎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果政府部门畏首畏尾,患得患失,不采取系统、科学、高效、有力的源头治理措施;在项目上马和执法检查时,对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视而不见,手下留情;企业为了蝇头小利,不惜破坏生态,甚至以邻为壑,损害他人和国家利益……只会抵消治理效果,加剧环保难度。

  东钱湖十年如一日,注重环境改造与治理,使整个区域自动净化和阻隔尘埃等功能逐年提升,才创造出区域小气候,成为一片难得的“净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今天被雾霾困扰可谓“冰冻三尺”,解决雾霾问题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近年来,环境污染、流行疾病屡屡作祟,人们在仓促应对的同时,也曾有过刻骨铭心的反思、信誓旦旦的承诺,但健忘的人们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痛。

  曾记否,甲肝流行时,我们曾打算洗心革面,但疫情一过便我行我素;面对非典肆虐,我们曾痛下决心,摈弃随地吐痰等陋习,但病情缓解便故态复萌;我们曾经大张旗鼓整治毁绿、排污案件,但一阵风之后又偃旗息鼓……抓一抓、放一放,行一行、停一停,使许多环保问题了犹未了,半途而废,使环境污染愈演愈烈,积重难返。

  上述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地球只有一个,要想保护环境,必须克服短视,从长远利益出发,为子孙后代着想,保护好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对大家都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