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厉晓杭 江北记者站 吴红波 “疏疏密密雨,轻轻重重声,浓浓淡淡意,深深浅浅情,远远近近事,都在此幅中。”昨天,在向家乡进行文化捐赠的仪式上,冯骥才把自己特地为家乡创作的《雨竹图》捐献了出来。 故居竹园,充满了江南的诗情画意,也勾起了冯骥才对童年往事的记忆。人称“大冯”的冯骥才言谈很是幽默。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中国古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家乡千年古县城慈城,自然满怀深情。他说:“中国人最看重根脉,我有两个家乡,一个是出生地天津,生我养我的地方,另外一个就是老家慈城。我的爷爷、父亲,都生活在慈城这片大地上。从祖辈开始算起,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 对于老家,冯骥才倾注了浓厚的感情,对于此次捐赠,他认为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把源于这块土地的东西送回去。冯骥才说,自己回家乡慈城有四五次了,第一次是1992年,刚好是他50岁生日。“老家的人太热情了,我没有想到。我记得当时回家,老百姓在路上挂了个横幅,上面写着‘大冯欢迎你’,很热情很淳朴。” 冯骥才对慈城的保护性开发也很是赞赏。他说,慈城保护开发的路没有走偏,古镇保护得很好。慈城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做事非常认真,思路很清晰,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家乡人民对我宠爱有加,我应该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作为文化人,我只有拿出自己的作品,奉献给自己的家乡。” 这次捐赠中,冯骥才特意把自己用的书桌、用来写作的钢笔都毫无保留捐献出来。“我希望把最原生态的东西拿出来,然后反馈给家乡。”冯骥才说,文化人都有文化理想和家国情怀,对家乡有着深切的真挚的情感。家乡给他的,远远要比他回馈给家乡的更多。这一次捐赠仅仅是一个开始,他会一直关注家乡的发展,致力于老家的文化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