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4月06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甲村:鄞南第一大村

  朱军备 摄
  甲秀嘉园
  甲秀公园
  村中老屋

  本报记者 朱军备

  通讯员  钱璐娜

  平原,水乡,老屋,新居,面积大,人口多,这是鄞州区云龙镇甲村给人的初步印象。

  

  沿河建房,

  水乡风韵犹存

  “明朝就有村庄。王氏祖先是从河南迁移过来的。”曾任过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老人林根祥说,以前叫“榆荚村”“夹村”,村庄是长形,但中间脱节。过去村里最大的姓是王、朱,现在全村差不多有100个姓。

  据了解,这里以前还是“丰乐乡”的所在地,曾隶属“横溪区”,1992年撤乡并镇,甲村土地面积达4000多亩,人口有4000多人、1800余户,是鄞州区最大的一个村。前些年外来务工人员来村内租屋居住,光做过暂住证的就有7000多人。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云龙镇西南方向的甲村,只见一条长河穿村而过,民房都建在河的南北两岸。“村河宽15至35米,由于纳污需要现在的河面有点变窄。与村河相连通的还有多条小河,形成网格状。”陪同的村干部小张说。

  村河东通前塘河,西接甬新河。村庄处于两条大河之间,民房又傍河而建,甲村呈现出江南水乡的风韵。在村中行走,砖瓦墙、老式墙门、石窗、石狮子,随处可见,仿佛在诉说往昔岁月。

  “由于地势较低,台风来袭,全村常常受淹。”村党支部书记励祝春坦言道,前些年的几次大台风,横溪水库来水,甬新河来水,都在这里积聚,造成村里积水很深。

  栽培水稻,

  耕读家风绵长

  地势平坦,水系发达,是种植水稻的绝佳之地。甲村人,就一直以种植水稻为主业。

  大约在1976年至1982年,甲村人率先成功栽培杂交水稻,并获得高产,声名远扬。“1978年,全省水稻种植现场会在我村举行,甲村在全省出名了。”林根祥老人自豪地说。

  但由于一段时间种水稻收入不高,当地村民也种过蔺草等经济作物。如今,由于蔺草制品销售不好,种蔺草收入下降,甲村的田里又恢复种水稻了。“当然,现在种水稻已不再是一家一户地种,而是出租给种粮大户进行规模化种植。”该村农业社长说,种水稻大约每亩有300元左右的政府补贴,承包大户还是有赚头的。

  “本村农民很少种田,他们以何为业?”

  “大多数村民都到企业去打工了。”励祝春答道,目前,全村有碧彩实业、汇港机电等上亿企业,还有产值几千万的企业数十家。不少村民也去附近的企业上班。去年,村民平均年收入2.2万元以上,如两夫妻工作,每年也有五六万元收入。

  “本村也出过不少人物,最有影响力的当数王庭庚先生。”村里老人说。1908年,王庭庚捐资兴建了甲南小学,校舍是西洋式的红瓦青砖。学校建成后,南乡一带来此读书的学生很多。王庭庚还通过摹捐建了一所卫生院,筹建了水龙会,并对河道进行砌石护堤。60岁时,他还节省下做寿的钱,兴建了一座介寿桥。如今,甲南小学迁址扩建,介寿桥依然静立在村河北岸,供村民行走。

  下午四时,路过甲南小学,接学生放学的村民等候在校门外。 “最重要的是,当地人读书之风盛行。村民们都以小孩子能读书为荣。”励祝春说。

  前些年,该村也进行了拆旧建新式的新农村建设,兴建农民公寓210套,定名“甲秀嘉园”;兴建了占地30亩的甲秀公园,园内还有一个标准的门球场。同时,改建了一个占地2300平方米的菜场。由于村里有1000多名老人,全村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3公里,于是,兴建了13个老年活动室。

  每天清晨和晚上,妇女们在公园广场跳舞健身;白天,老人们打打门球;工余,年轻人打乒乓球,水乡甲村人的生活过得平静而富有朝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