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春华 在一次中学教师培训班上,我向学员们提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是从一开始就想当老师的?没有一个人举手。第二个问题是,那你们为什么又成为教师了呢?答案就比较多了。比较集中的有:为了谋生;高考成绩不高,只能上师范类院校;家里穷,上不起别的大学,只能上免费师范生,等等。我又问了第三个问题,你们已经教了十几年书,现在有多少人是喜欢当老师的?只有四个人举手,不到整个学员总数的二十分之一。参加培训的老师来自当地一所小有名气的中学。他们对于自己职业的态度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的中学和小学呢? 不是所有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都适合成为教师,也不是只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才能成为教师。在我看来,在所有可能影响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因素中,爱孩子应当是首要的一条。一个人如果不喜欢孩子,看见孩子就嫌烦,他怎么可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呢?很可能孩子还会成为他的出气筒和发泄对象。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喜欢教书,只有喜欢教书,才会想方设法整天琢磨怎样才能使孩子喜欢学习,帮助他们成长进步,也才能体会到作为教师的成就和快乐。 世界上有两种人,有的人喜欢孩子,也有的人不喜欢孩子。喜欢孩子的和孩子在一起总是很开心,也很有耐心,不喜欢孩子的看见孩子就不高兴,听到孩子哭闹就莫名其妙感到烦躁。这两种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同样,世界上有的人喜欢教书,有的人不喜欢教书。喜欢教书的走进课堂就兴奋,有足够的耐心回答学生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不喜欢教书的走进课堂就像上了刑场,恨不得早早把50分钟应付了事就可以夹包走人。这两种教师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经常见到。 为什么教师一定要选那些真心爱孩子的人呢?这是因为,和医生一样,教师也是非常特殊的职业。这两种职业都不能被视为简单的谋生手段,而必须具有某种超越性的精神吸引力。从事这两种职业的人必须要凭良心和对工作本身的专注痴迷来保证工作质量,否则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和伤害。因为对他们的监督过于困难,从而在事实上无法实现。在企业里,对员工的监督可以凭借业绩,但教师的业绩是学生,学生的成就往往在二三十年后才能显现,又怎么可能在当下判断出教师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今天中国的各类教育机构看上去很像一个缺乏远大理想的企业。在基础教育领域,对教师的业绩考核标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每一个教师都不得不变成“监工”,要把学生的最后一丝力气都榨出来以获得好的成绩,这样他才会获得更高的收入。至于什么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利,怎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性人才,已经不再是教师考虑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异化:不再是师徒关系,而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成绩不好的学生被教师弃之如敝屣,因为他们对增加教师收入不但毫无价值,反而是巨大的负担。而成绩优秀的学生对教师也没有感激之情。因为他们既痛恨大规模的重复性训练,也很清楚老师关注自己的功利性原因。 教师是教育中最核心的因素。没有好的教师群体,就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在教师选任问题上,我们应当进一步拓宽视野,不仅从师范院校招聘“科班出身”的人,也要从综合性大学中招收那些真正喜欢孩子和教学的人。在这一点上,我们已做出一些探索,但还不够。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这样的顶尖大学能培养成千上万的杰出教师,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最著名大学的许多博士因为喜欢“做更有意义的工作”而选择了在中学教书,相当多的大学教授———包括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基础教育持续投入了巨大的兴趣、热情和精力,大学对此非但没有限制,反而给予了有力支持。这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作者为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 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