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新老宁波人共建“邻里治水团” |
记者 陈朝霞 海曙记者站 张 立 通讯员 董建亚 海曙区段塘街道丽园社区有3000多名常住户籍人口,外来人口却有6千多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移民社区”。严重倒挂的内外人口比例差,会不会给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挑战?对此,丽园社区党总支部书记郑玲娟的回答是:“压力是有的,但我们通过‘共治共享’的管理模式,以情暖人、以理服人,让‘外来户’感受家的温暖,大家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在先后获得浙江省农民工文化家园、宁波市融合性社会组织示范点等荣誉之后,近日,丽园社区又获得了全市唯一的市“流动人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三元共治”打好“亲情牌” 为让来丽园社区落脚的“外来户”和众多社区“原住民”彼此相互了解,2012年,社区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服务范围覆盖海曙区西南片的3万余名流动人口,开始探索社区、辖区企业、社会组织“三元共治”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机制。 服务管理中心先是动态掌握流动人口的“家底”,结合警务e超市,建立流动人口“民情本”,并设置流动人口服务网格,形成“商铺管门户、老乡管老乡、房东管房客”的自治管理模式。此外,还提供就业创业、医疗卫生、行政咨询等服务,组建老乡联谊会、和谐促进会、流动摊贩自治圈等载体。 辖区企业多,社区便吸收1个工业园区、1个专业市场、3幢商务楼宇和607家辖区企业,成立了丽园4S商圈工会联合会,先后组织外来职工开展“智立方”读书会,“五水共治”、文明城市创建等公益志愿活动,引领外来职工主动融入当地。 社区早在2010年就提供活动场地和公共资源,成立了由20多位管理人员和100多位成员组成的社会组织———新居民俱乐部,为流动人口提供各类服务,同时和当地居民一起参与社区活动。“目前社区有锦绣丽园巧工坊、爱心理发团、民俗舞蹈队等20多支社会组织团队,外来居民发挥了积极作用。”郑玲娟告诉记者,社区涉及外来务工人员的纠纷连年下降,去年发案率下降了23%。 “心连心”架起“信任桥” 丽园社区辖区内分布着1000多家大小企业,每年吸引许多外来人口来此寻梦。1999年来甬创业的山东汉子丁兆连经过多年打拼,如今已有一番可观的事业,丽园社区对他的关心让他记忆犹新。“现在我在宁波有很多生意伙伴,公司也开了三家,但丽园社区是我梦想的起点,我一辈子不会忘记。”丁兆连说。 丁兆连说起了2013年菲特台风来临时发生的一件事。丁兆连位于启运路的工厂临近河边,台风肆虐,快速上涨的河水即将淹没他的生产设备和部分产品。看着自己的心血一点点被吞噬,丁兆连无能为力,心急如焚。“那时,我唯一想到的是社区郑书记,便马上打电话跟她说了工厂的情况。” 郑玲娟放下电话立即冒着大风雨从社区赶到工厂,1.5公里路程,郑玲娟走了半个多小时。到了现场后,郑玲娟一边安慰丁兆连,一边说出了社区的安排:“工人们需要避灾,可以到社区安置点。等积水退了,我第一时间给你送消毒水。” 看着郑书记迎着风雨特地赶来,丁兆连很感动,他说:“郑书记的这一举动让我认定了丽园社区。”如今,丁兆连经常到社区参加慈善公益活动,多次捐款帮助社区困难居民渡过难关。 “手牵手”共建“美家园” 如今,新老宁波人携手共建美丽家园已成为丽园社区常见的场景。2014年年初,社区70余名热心居民和商户自发成立的“邻里治水团”就是新老宁波人“手牵手”合作的成果。后来,社区不少外来人员闻讯纷纷要求加入“治水团”,他们出钱出力,踊跃参加“治水团”组织的沿河捡垃圾、护水护绿巡查等活动。 在一次巡查顺德路新开张的洗车店的过程中,参与巡查的居民没看出洗车店存在问题。可在“天天汽车”工作的志愿者柴晓晴眼尖,发现洗车店污水直排雨水管。在“治水团”志愿者多次劝说下,该店店主在车间里重新铺设管道,将污水排进市政污水井内。 “邻里治水团”多次获得政府部门的嘉奖,还成为海曙区70余支治水志愿团队中首个制度化开展治水服务的民间组织,不但定岗定责,还将队员分成了专业巡查组、日常维护组和植绿护绿组3个小组,每组成员不少于20人,分AB岗轮岗。目前,这支“治水团”的参与者已有200多人,其中一半是“新宁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