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四明周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4月15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意:

让古老“非遗”焕发青春

  铜雕《龟纹寿康壶》
  蓝印花布《气韵生动》
  粉塑盆景《梁祝》
  竹编灯具《巢》
  设计师张雷的作品宣纸椅《飘》,曾获德国红点至尊奖。
  (资料图片)

  周燕波 郑志玥       

  今天,随着东亚文化之都·2016宁波开幕活动的举行,为期4天的东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国际会展中心同时拉开帷幕。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汇聚中、日、韩三国非遗精粹的盛会中,一座名为“匠·无界”的“非遗创意馆”成为会展大厅内的一大亮点,这里展示的是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品及相关衍生品设计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铜雕龟纹寿康壶、铁制龙凤桌灯、骨木镶嵌眼镜及镜盒……借鉴100多项传统工艺而设计的500多件精美的非遗工艺品及衍生创意产品,按照“金、木、水、火、土”五类材质排列展示,尽情诠释“非遗”与“创意”相融合,传统与时尚相碰撞的艺术魅力。

  

  大赛 

  燃起非遗保护与传承热情

  3月初,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宁波市文广新闻出版局承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执行承办的全省非遗传统工艺品及相关衍生品设计大赛正式启动。3月16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品及相关衍生品设计公开邀请赛对接会在宁波召开。据了解,目前浙江省共有9项世界级非遗,217项国家级非遗,970项省级非遗,7000多项县级非遗,数量位居全国各省份之首。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现代化科技和工艺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陷入困境。非遗怎么保护、怎么传承,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省文化厅非遗处负责人吴莘超在宁波出席对接会时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能就保护而保护,就传承而传承,必须在发展中进行保护和传承。比如让非遗传统手工艺品进入现代生活,融入现代设计。”

  据悉,举办非遗传统手工艺创意设计领域的赛事活动,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主办方借宁波当选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的契机,巧妙地把本次大赛及优秀作品的展示纳入东亚文化之都·2016宁波开幕活动,旨在让来自日本、韩国的工匠和文化代表团成员了解非遗在中国的创新、发展、探索之路。

  为了这次设计大赛,省文化厅特别组织推荐了各地特色明显的传统工艺特色项目100多项与传统工艺濒危项目65项,鼓励各类设计团队从中选择。在这100多项特色传统工艺项目中,属于宁波的有6项,它们是: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余姚草编、鄞州竹编、象山剪纸、彩线刺绣、宁海白木小件。

  大赛分公开邀请赛和组织参赛两种方式,吸引了来自杭州、南京、上海、武汉以及宁波的数十家设计团队及近百名设计师报名参赛。这批参赛设计师中有不少有过海外留学经历,且与国外的优秀设计团队合作过。还有一些设计公司长期与非遗传承基地合作开展创意研发,对非遗工艺了然于心。大赛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10多个省市的参赛意向书700余份。经过专家评审,有近300组共500余件实物作品和36组创意设计稿最终入选“东亚非遗展”,与中外观众见面。

  据执行承办展会的市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杭州品物流形创意设计团队还将在展览现场对我省近50个非遗项目的材料、工艺进行深度解构,并在现场发布作品成果。

  

  

  创意

  为传统工艺注入新鲜活力

  吴莘超说:“我们不是简单地将非遗的某些元素嵌入到文创产品,不是单纯地将一个窗花图案印到杯子上。而是要通过设计师之手,让作为非遗核心的‘手工技艺’走进人们的生活里。”

  如何将非遗传统工艺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很多年轻的设计师和非遗传承基地早就有了多年探索和尝试的经验,这次大赛可以说给了他们一次集中释放智慧与灵感的机会。

  36岁的张雷是杭州品物流形设计公司创始人、设计总监。笔者了解到,这是一位跟“非遗”谈了12年“恋爱”的年轻设计师。12年前,他走进了制作余杭纸伞的一个小作坊里,和做伞的爷爷奶奶们一起生活了一个多月,跟他们学习伞骨的编织技巧,学习如何糊伞面的技巧,从中获得现代创意设计的灵感。从最初的一盏伞型灯,到那把让他获得2011年德国红点至尊奖(注:相当于设计界的“奥斯卡奖”)的名叫“飘”的宣纸椅,对传统工艺秉持虔诚之心的他,让余杭纸伞这项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巧妙融合,结出甜美芳香的果实。这次他们团队入选展览的作品有纸伞系列、竹纸系列、竹笛系列等,产品种类有户外纸伞、宣纸椅、台灯、花瓶等,这些看似富有时尚气息的现代家居用品,骨子里留存的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余杭纸伞、竹纸制作等技艺的精髓。

  2014年6月,宁波大红鹰学院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组建“巧手妙作手工坊”,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老师,将剪纸、布艺、余姚土布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引入大学教学活动之中,还专门开辟了布艺、纸艺专业教室,开展非遗传承和衍生品设计创作活动。据参赛指导老师、大红鹰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李建荣介绍,这次“巧手妙作”手工坊师生的参赛入展作品就是利用宁波的国家级非遗产物余姚土布,运用布贴画、剪纸等非遗技艺,设计出一款款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怀旧气息的非遗衍生品———土布手袋。“乍一看,这个土布手袋好像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它将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剪纸、布贴画三项非遗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实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融合,这是创意的亮点,而且这个创意还可以运用到抱枕、挂件、靠垫等多种生活用品上。更重要的是,它为余姚土布提供了一个市场加工、发展的可行途径。”李建荣说。为了让作品更完善,学生们虚心地向来自甘肃的民间剪纸、布贴画传承人张雪峰、刘雪玲等人学习技艺,还不辞辛劳地跑到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桂凤家里,了解、学习有关余姚土布的材质特点、制作流程及应用范围等知识。

  浙江纺织服装学院装饰设计专业骨干教师、服饰品设计师林旭飞长期关注纸草编织服饰品艺术。这次她参赛的作品是“都市蕨草”系列,于清新古朴中透出时尚气息。据林旭飞介绍,这组作品是她对天然纸草和质拙牛皮进行组合的基础上,运用编织、缠扣、钉串等传统工艺来设计的,旨在表达简朴、典雅、清新的作品内涵。“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方式冲击了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甚至服饰文化,但人的心灵深处仍然是向往自然、舒适的。这个系列作品的创意就来源于此。”林旭飞解释说。

  浙江省创意设计协会秘书长李佳认为:“非遗是设计的一种情怀,但这种设计不能局限在摆设和工艺品中,更不能只盯着拍卖市场。邻国日本有很多通过设计让传统手工艺在生活中活化呈现的例子,那是一种生产性的非遗活化保护。”

  

  

  理念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创意,为非遗产品打开了一扇窗,让传统的技艺与服饰、家居用品等相结合,转化为新型工艺品,满足了各类消费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非遗衍生品的创意设计,还启发了传承人如何拓展、丰富非遗主题及表现形式,扩大应用范围,挖掘出非遗的多重价值,开发出更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产品。中国美术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浙江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高而颐表示,让“非遗”传统工艺融入现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去,能让老百姓的生活充满着本土、民族、传统、灿烂的中华文化。

  “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壮大,就一定要让老百姓接受与喜欢。”在宁波举行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品及相关衍生品设计大赛对接会上,杭州金星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军岷如是表示。

  作为“朱府铜艺”第五代传承人的朱军岷,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让非遗传统手工艺品进入现代生活”的事业,忠实地践行着“让铜回到百姓家”的理念。然而,让铜回到百姓家并非易事,因为中国人使用铜制品的生活方式早已改变。“一开始我们做得很辛苦,我们不知道怎样让铜重新走到现代生活当中。”朱军岷说。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慢慢摸索,做出了很多铜的生活用品及铜雕艺术品,并将“朱府铜艺”与故宫文化结合,为故宫开发了很多创意产品。

  “品物流行”设计总监张雷说:“我认为,设计的起点和终点应该是让非遗项目更好地活着,对于非遗衍生品来说尤其如此。非遗项目大多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承历史,如何通过现代科学的设计重塑它的魅力,滋养它新的生命力,这是我们的关注点。”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