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4月1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怎样让失智老人有尊严地安度晚年?

  我市失智老人陪护技巧培训现场。

 

本报记者 蒋炜宁 文/摄

   编者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均期望寿命越来越高,也意味着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深。毫无疑问,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也即失智老人群体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大。

  每个人都将老去,或许失智老人今天正经历的,我们有一天也会面对,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宁波失智老人的群体有多大?他们得到了怎样的照护?社会和子女还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记者为此做了调查。

  

  宁波有7—10万失智症老人

  老刘静静地坐在诊室里,听着女儿与医生交流,却似乎什么也没听见。待医生问他50元钱花掉4元还余多少时,老刘怎样也答不上来,最后连早饭吃了什么也说不出来。在年轻的时候,当兵的老刘可是脑袋灵光得很,还搞过兵器研发。神经内科医生最后的诊断是老刘患上了失智症!

  据去年国际阿尔茨海默协会报告,全球失智症患者已达4680万人,平均每3秒钟就增加1人。据我市老龄办发布的数据,至去年底,我市60岁以上户籍人口为131.6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2.4%。根据国际失智症患病率,可以大致测算出我市失智症患者大约在7—10万人之间。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攀升,这一数字还将增大。

  三年前,宁波市心理卫生协会曾发布过一项调查数据,宁波60岁及以上人群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率为8.92%。这就意味着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人群有近12万!据研究表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每年有10%—15%的人群会发展成为失智症,是正常老人的3—10倍。

  另外有研究表明,孤独老人患失智症的概率是正常人的两倍多。长期的心理孤独首先会带来情感脆弱、自卑、自责等心理症状。这些若得不到及时排解,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疾病。现代社会家庭结构越来越小,大多数是三口或四口之家,待子女成年分开单过,就余下老两口自己过。

  由此看来,我市潜在的失智老人的数量很庞大。

  数年前,宁波各大医院和康宁医院均开设了失智老人门诊。令人遗憾的是,前来就诊的患者中,四分之一以上已是中晚期。

  67岁的老林退休前就记性不好,老忘事,后来摔了一跤后更像是换了个人,总说不清楚现在几点钟,有时连上下午也分不清,刚吃完饭又说没吃过。家人直到他买东西算不清楚账时,才发现老林似乎老得太快了些。后来,老林出门总是迷路,夜里不睡白天睡不够,日常行为越来越幼稚,跟孙女抢玩具,把垃圾扔到饭锅里……此时,儿女才意识到,得带父亲去看病,在医院里各科室转了一圈,才确诊父亲是被失智症给缠上了!

  市康宁医院的专家说,老人们延误诊疗时机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大家对失智症的认知不够,觉得人老了是该这样,因此就错过了早期干预。二是老两口独自居住,子女难以及时发现老人的一些细微变化,没有长期的观察对比,就难以发现老人其实是生病了。三是失智症俗称老年痴呆症,对这种病大家有耻辱感,担心遭遇歧视。事实也证明,四成痴呆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受到排斥;六成痴呆症患者表示,担心被诊断为这一病后,会自动被朋友和家人所疏远。

  失智老人在哪里养老?

  这些失智老人是怎样被照护的呢?今年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江东区嘉和颐养院院长董雅琴说,长期以来,我省对失智老人采用居家照护模式。也就是说我省大约40万的失智老人绝大部分是分散在各个家庭中得到看护的。

  据董雅琴介绍,我省各地尚未建立专门收治失智老人的照护机构,多数养老机构只能将失智老人与正常老人混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老人的正常生活。而且,照护失智老人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老人,传统养老机构因工作人员缺乏管理和护理失智老人的技能,大多难以接纳失智老人。

  记者调查发现,宁波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据了解,目前宁波有13家机构可以收治失智症老人,分别是市康宁医院、市精神病院、江东区东郊福利院、鄞州嘉和爱照护服务中心、嘉和颐养院等13家。而这13家机构能提供的服务又各不相同。其中,前两家设有老年病房,主要用于诊断、治疗,后续会培训家属照护,不能长期住院治疗;其余的11家能长期入住,江东区东郊福利院有63张床位用于收治失智症老人和失能老人;鄞州的嘉和爱照护服务中心可对失智症老人日托照护;嘉和颐养院可以对早期失智老人进行康复训练。

  调查中还发现,一般的康复机构只针对肢体残障进行康复训练,很少有针对大脑认知的训练,对失智症老人基本停留在生活护理上面。

  由于专业机构床位紧缺,护理较为单一,宁波大量的失智症老人只能居家养老,由家人提供绝大部分的日常护理。

  “每月看病配药就得上千元,我们两口子要上班,还有孩子要操心,只得给奶奶请了个保姆,24小时盯着她。保姆费一个月得三四千元,还做不长,隔三四个月辞工得另请一位保姆。一年开销少说得六万多元。”一位家有失智症老人的市民跟记者叹苦经,光花些钱,那还算不上大事。奶奶夜里整夜不睡,一不留神就开门跑到外面去。发现人不在了,就得发动家人连夜找人,有时只能报110,让民警一道找人。自从奶奶患失智症后的这五六年里,他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白天还要照常上班。上学的孩子只得住到岳母家,以避免学业受到影响。经济与精神的双重压力,让这位40来岁的中年男子觉得负担很重。

  这样的困惑,在很多家有失智症老人家庭中普遍存在。

  请给老人更多的陪伴与爱

  一位阿婆虽独居在家,但常常会做上一桌饭菜,说是一儿一女要带孩子们来吃饭,这个菜是儿子要吃的,那个羹是女儿喜欢的。还有一位大伯总是要叫社区工作人员给孩子们打电话,说是钱不够用了。其实,孩子们上周刚来过,生活费也是给足的。久而久之,社工们知晓了这是老伯撒娇的伎俩。

  一位社区工作人员说,每月均能接到类似的失智老人求助,几乎都与子女相关。一位神经内科医生说,老人其实很渴望与孩子们心灵上的沟通,但又怕影响子女,加重他们的负担。子女应该多上门陪陪父母,看看老人有什么需要自己帮着解决的,与老人一道做做家务。若发现老人经常性记忆减退,语言困难、性情改变,甚至无法描述事情、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和想要做的事时,这些都可能是失智的前兆。这时最好及时陪同老人去看心理医生或咨询是否有失智倾向。另外,要让老人与外界的交流经常化,融入社会生活中去,针对性地预防失智症的发生。

  对于已经确诊的失智老人,除了药物治疗,要和他们多沟通,让他们多做计算等益智游戏,在还属于轻症的阶段多鼓励他们读书、看报,多用脑。一些慢性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等也会加大发生“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这些疾病会影响脑部供血,容易引起神经细胞功能减退。因此一定要重视上述疾病的防治,坚持均衡膳食、适量运动。

  有精神科医生说,从临床上来看,失智症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并且每年长5岁,发病风险高一倍;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还有两个重要危险因素分别是“氧化应激”和“同型半胱氨酸”,另外,微量元素的代谢也与阿尔茨海默症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都和“吃”有关。

  氧化应激,通俗地理解就是氧气进入人体新陈代谢时,人体本身被氧化,从而产生大量氧化中间产物,这种负面作用,有可能诱发老年性痴呆,而平时多吃些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可以减慢氧化速度。这就需要子女关注老人平时的饮食。一般老人比较节省,常常剩菜剩饭下一顿热了接着吃。

  一位在社区记忆门诊从事失智老人筛查的精神科医生说,他更愿意相信这些老人只是抹去了记忆,变成了小时候的自己。或许大家要做的,仅仅是常回家看看,陪他们聊聊以前的事情。因为很多年前,他们也曾这样用爱来陪伴我们一点点地成长。

  也许他们的现在,就是我们的将来。这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总结和探索一些好的办法。这样待每一个生命渐渐萎缩时,也能期待被好好地对待。昨天采访快结束时,康宁医院的专家如是说。

  生命与爱都在轮回。

  筑起失智症的社区防线

  失智症患者就诊率不高,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和照料,而那些确诊的患者又大多没有有效的康复与护理手段,这两类人群的病情不断加重。怎样让这些失智症老人有尊严地度过晚年呢?

  在这方面,我市有关部门作了积极探索。我市从台湾引进了一套先进的失智症老人照护体系,并加紧建设。去年,在江北区中马街道试点打造全市首家“老人友好小区”,探索小区特色的失智老人关爱模式。在关怀和照顾方面,对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养老机构及居家照护人员开展分层分级培训。加紧开发了一套“大脑保健操”,通过动作、游戏等练习,来延缓认知功能障碍的发展。同时启动失智症老人志愿陪护者的培训,由这些义工为患者家属提供“喘息服务”。另外,建立起失智症老人家属联谊会,帮助家属掌握失智症的症状识别要点及正确的护理和沟通技巧。

  怎样尽早发现失智症老人?宁波启动了失智症老人的社区筛查。眼下,已有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记忆门诊,由社区医生摸底后预约到这一门诊来筛查。通过社区筛查发现失智早期或可疑失智老人,再转诊至康宁医院、市第一医院、市第二医院、市李惠利医院、市精神病院这5家具有评估失智能力的医院门诊。在社区里推行失智老人的非药物治疗,如怀旧治疗、园艺治疗等。

  在社区里引入志愿者对失智老人的照顾。在海曙区澄浪社区有个暖阳阳工作室,由6位社会工作师、20名心理卫生专业志愿者共同打造一个名为“幸福老顽童”社区老人失智预防项目。在那里,志愿者向老人宣传起居饮食规律,着重智力训练,通过下象棋、观影评论等刺激神经细胞活力,开展太极拳、保健操培训,通过制作放飞风筝、学习金银彩绣、制作糖蒜比赛等增强动手能力,还组织他们传唱经典老歌,回忆往事提升活力。项目开展以来,该社区已确诊的8位失智老人病情发展缓慢,目前没有新增病例。

  新芝社区建立的失智老人服务队会定期到失智老人家中,陪他们聊天、做游戏、做手指操,帮助老人恢复记忆,陪伴他们,即照料了失智老人,又让其家人能舒缓情绪。

  据介绍,海曙区设立了“失智不失爱,失智关怀社工行”公益项目,在新芝社区、永丰社区和澄浪社区试点。目前,该项目正向海曙区8个街道推广。江北、江东也开展了相应的失智老人社区关爱项目。

  去年,我市着手建立失智老人信息库,为失智老人的档案、流行病学数据、科研课题数据共享共用搭建一个平台,为宁波失智症的防治、照护打下基础。

    

    

   相关链接

  

    黄手环可防

  失智老人走失

  目前,国内有些省份和城市已推出针对失智老人的“黄手环行动”。

  河北省去年年底在全省发放400个黄手环。“黄手环”的形状和手表类似,手环长短可以调节。表盘的位置为一个“信息存放口”,表面画着一个十字,表盘可以打开。家属可以将老人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有何疾病等基本信息填写在纸片上,放入表盘后,再盖上盖子。在表带上,写着“请帮助我”、“safehome”的字样。

  手环颜色很扎眼,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加上手环上的字样,在老人不说话的情况下也能让人知道老人需要帮助。

  前不久,无锡市民政局发布消息:今年将进一步推出多项便民举措,包括为失智老人赠送定位“黄手环”等。无锡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失智老人外出时,一旦家属不在身边,很容易走失。为此,他们希望能采购一批有定位系统的“黄手环”,免费发放给失智老人。失智老人只要将“黄手环”套在手上,家属就能随时随地获知老人的准确位置。

  记者了解到,我市江北和江东的一些关爱失智老人的公益组织也在发放黄手环。一旦老人走失,只要旁人用微信扫一扫他的黄手环,就能知道他是谁。

    延伸阅读

  40岁起就得关注心理变化

  老年痴呆潜伏期为10—20年,发症高峰在65岁,因此普通人群40岁后就应开始关注生理心理变化。若发现近期记忆力减退,并持续一段时间,应就医检查。

  一些高危因素应该尽早避免,如遗传因素、血管性疾病等,都与老年性痴呆密切相关。但遗传因素占比不高,而“三高”人群,患病可能远远高于普通人群,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适当运动、多用大脑、多听音乐、合理饮食,可以预防老年痴呆。以蔬菜水果、鱼类、五谷杂粮、豆类和橄榄油为主的“地中海饮食”可保护大脑,减少认知障碍,降低老年性痴呆疾病的患病风险。

  人民网发布了一项台湾专家的调查:老人想降低失智风险,喝茶、喝咖啡和运动有效果!台湾失智症协会一项大规模调查研究发现,失智症可以经由生活、饮食控制,降低风险。如果有喝茶或喝咖啡习惯,或有规律运动、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罹患失智症风险就明显下降。尤其不运动的老年人罹患失智症风险是每天运动老年人的5倍,其保护作用机理虽不明,但从结果来看十分明显。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