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三江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4月2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修志问道以启未来 直笔著史彰善育人

———宁波市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回眸和展望

  地方志,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和“家谱”,作为“百科全书”和“地方家谱”的整理和编纂者,宁波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长期以来默默耕耘,不断续写着城市发展的乐章。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地方志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常态下唱响了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作为地方历史文献的地方志和地方史,已经成为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相信,地方志事业发展正迎来又一个春天。

  

    修志问道 以启未来

  方志编修承载希望

  地方志是传承和彰显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只有站在历史发展的坐标上才能把握好现在,规划好未来。李克强总理强调,修志问道,以启未来;执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承载着民族复兴的梦想。

  2006年,国务院颁发《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了地方志工作的法律地位,并规定20年一修。2014年,国务院召开全国第五次地方志工作会议,2015年又召开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模范座谈会并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刘延东副总理强调,把地方志打造成地方的精神名片。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目前,宁波正在积极朝着“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前进,抓紧建设“一圈三中心”,扎实推进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和建设“四好示范区”,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和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要确保这些建设和工作接地气、不迷茫,十分需要依托丰富鲜活的历史经验、历史智慧。

  2015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党史和地方志工作会议,出台加强地方志工作的意见,印发“十三五”宁波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对新形势下的地方志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部署。

  地方志事业发展正迎来又一个春天。

  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住海内外宁波人“乡愁”和血脉亲情,方便社会各界了解宁波、宣传宁波,提升东亚文化之都辐射力、推进文化大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方志之乡”美誉的宁波正昂首阔步加快推进地方志事业全面发展。

  修志致用 多角度服务

  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地方志是传承地方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市方志办积极开展区域研究,出版各类地情书101部,整理旧志及相关文献17部,编印地方志期刊10余种。这些成果,与志书、年鉴一起,系统地保存了大量翔实可靠的地情资料,为其他学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资料基础,为党和政府认识城市、研究城市、管理城市,做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方志信息化是我市的工作亮点,作为全国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市方志办构建起以多个系统(软件平台)为核心、多个全文数据库为基础的方志信息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市情信息平台。市县二级均创办方志网站和刊物。先后举办12次全市方志理论研讨会,推进方志理论研究。加强场馆建设,宁波方志(党史)馆完成选址;慈溪史志馆正在布展,江北方志馆慈湖人家分馆已开馆。

  市方志办一直以资政服务和社会化读志用志修志为动力,开展针对性的资政研究,《宁波建设现代化国家港口城市的历史经验与启示》等专项资政报告及时有效;利用地方志资源中更贴近生活的教材,举办“文化传统与鄞州近代人物”高端论坛、“姚江家谱展”、“记得住乡愁”社区老家生、老照片展示等地情、乡情活动。

  

    力学笃行 执着守望

  修志格局深度拓展

  自宋元时期编修四明六志,明、清、民国时府志、县志、专志编纂不断,宁波修志藏志蔚成风气,名志佳志享誉海内外。新中国成立后,宁波首轮修志,全市市县二级志书全部获得省二等奖以上奖项,《宁波市志》、《慈溪县志》获全国一等奖。

  我市方志工作者坚守地方志文化自信,发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立“志德”、增“志才”、丰“志学”、强“志识”,推动我市地方志工作不断夯实基础,创新发展。

  地方志工作进入依法治志的新阶段,颁布施行《地方志工作条例》宁波实施办法,出台加强地方志工作的意见和《宁波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建立科学缜密的地方志书和年鉴编纂管理制度,地方志工作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以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专家参与、社会联动的全市地方志工作总体格局已经构建,开门修志、众手成志、修志用志的地方志工作的整体态势已经形成,编修队伍持续壮大,事业发展的社会根基更加稳固。全市为修志编鉴提供资料、撰写初稿的部门、单位有近200个、数百人。

  第二轮修志阶段性成果明显,二轮《宁波市志》初稿编纂过半,县(市)区志主体编纂任务全部完成,已有6部出版和通过终审,市、县两级综合年鉴编纂发行实现全覆盖。年鉴体例逐渐规范,内容充实,文字严谨,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宁波年鉴》《鄞州年鉴》多次在全国获一、二等奖。

  地方志工作开始向基层延伸拓展,许多部门(行业)、乡镇(街道)、村(社区)积极主动修志编鉴,近年来编纂发行志书83部、年鉴24种,并涌现出《横河镇志》《文岙村志》等一大批优秀成果。地方志成果已经从单纯的综合志书发展成以综合志书、综合年鉴为中心,部门、基层志书和年鉴、旧志文献,地情书等多层面成果协调发展的综合成果体系。

  地方志社会影响持续扩大,在电视上有图像、广播中有声音、报纸上有文字,地方志资政育人功能日益彰显。

  地方志工作机构与队伍建设不断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市、县两级地方志部门在编专职人员从2007年的47人增加到现在的92人,翻了近一番。长期聘用人员从2007年的56人增加到现在的69人,大多是熟悉地情、经验丰富、文字能力强的老同志。建立了地方志专家库和地方志学会,一批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参与市志课题的编研。

  总结经验 继往开来

  推动地方志事业不断前行

  清苦、漫长的修志历程,没有磨灭宁波方志工作者的热情,他们满怀信心,致力于宁波的方志事业。

  今后五年,我市地方志工作将把握历史机遇,树立创新驱动、协调发展、依法治志、开放办志、共享方志的理念,找准时代定位,紧跟时代步伐,推进地方志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认真履行依法治志职能。继续做好地方志工作法规规章宣传工作,继续抓好《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宁波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贯彻落实工作,依法全面推动我市地方志事业繁荣发展。健全目标考核责任制、督查通报制,完善地方志质量评议、审查验收制度,确保地方志编修有章可循、有序推进。通过编修和开发利用地方志成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

  突出抓好修志编鉴主业。全面完成市、县两级综合志书出版。二轮《宁波市志》争取2020年完成出版,达到全国试点标准。县(市)区志争取2017年全面完成出版,达到省内先进水平。认真研究第三轮修志的组织管理、运作模式、续修方式,为启动第三轮修志做好资料征集、队伍培训及理论准备。实现综合年鉴编纂发行全覆盖。2016年,市、县两级综合年鉴要全面实现一年一鉴,并公开出版。《宁波年鉴》要进一步缩短编纂周期,提高编纂质量,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县(市)区年鉴首卷记载年份与志书下限有空缺的,要抓紧填补齐全。

  大力拓展地方志工作领域。围绕建立地方志工作体系,推进地方志事业向部门和基层延伸。全面展开部门(行业)志编纂。鼓励所有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单位编修部门(行业)志,争取到2018年政府直属部门基本完成部门(行业)志编修。市直相关部门要做好所属有代表性的重点企事业单位志书的统筹谋划。县级各部门要同步进行部门(行业)志编纂。逐步推进乡镇(街道)志编纂。鼓励所有乡镇(街道)编纂地方志书,已编纂发行乡镇(街道)史等地情书的,应进行扩展、补充,编纂成正式的乡镇(街道)志,争取到2020年50%以上的乡镇(街道)编纂出版志书。有重点地推动村(企业)志编纂。积极引导和支持各村(社区)、重点企事业单位编纂志书,争取到2020年所有中心村志完成出版,企事业单位志编纂出版实现突破性进展。加快推进部门(行业)年鉴、乡镇(街道)年鉴及重要企事业单位年鉴编纂,争取到2020年实现政府直属部门(行业)年鉴全覆盖。有序推开家(族)谱志编修。各县(市)区每年要启动2至3部谱志编修,并于2018年开始每年有成果推出。协同开展文献整理与地情研究。进一步完善地方历史文献整理规划,编制历史文献分类目录,争取到2020年基本完成历代志书、家谱和乡贤文献等收集,逐步开展旧志及其他历史文献的点校、提要、考录、辑佚等工作。

  扎实建设地方志工作平台。宁波方志馆是集地情展示、咨询、研究和交流为一体的重要文化基地。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要全力支持市方志馆建设,各县(市)区要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建设方志馆。逐步建立以数字化志书、地情资料为基础的关系型海量数据库,健全地方志书、年鉴等撰修平台及其资料征集平台,实现办公自动化由信息共享、文字传输向互动编辑、流转、审批发展。加快建立完善地方志资料征集平台,推行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并形成常态机制。

  延伸阅读

  去年8月,市方志办对乡镇(街道)志和村志(村史)优秀成果进行评选,从改革开放以来的90部成果中评选出16部优秀的乡镇(街道)志,22部优秀的村志(村史),并确定“十佳”乡镇(街道)志和村志(村史)。今日,笔者在此撷取“幕后”编纂故事以及介绍志书一二,以启读者。

  A

  《文岙村志》修纂启动于2003年,2006年由文史出版社出版,2009年被收入网上的“超星图书馆”。后来又作增补,出版修订本。去年修订版《文岙村志》获评宁波市十佳村志。

  文岙村属象山县西周镇,是象山港南岸的一个中等村落,面积4.66平方公里,背山面海,农业为主,曾有渔业。该村是宋代建村的古村落,改革开放以来,村庄面貌日新月异,文岙作为古村的面貌在逐渐消失。村里的有识之士萌发了修一部村志的愿望。

  该村编纂村志时,所坚持的入志资料原则很有特色:

  村内第一次出现新鲜事物入志。如自行车、电视机、汽车等。

  消失或将消失的事物入志。如卵石墙平房、手工操作农具等,用照片记录下来。

  微小事物入志。如跳绳、滚弹子、滚铜板、踢毽子等传统文娱活动,当时非常盛行,若不详记下来,今后就可能无法描述清楚。

  民间信仰入志。村落的民间信仰可以说是村落最具文化特色的部分。虽然民间信仰大同小异,但具体参与时间、地点、人物、活动方式和程序没有绝对相同的,在同中记异。

  大量原始统计数据入志。传统志是描述性,数据很少,《文岙村志》使用了很多数据。“土地分户清册”是推翻封建土地制度的见证,“西周测报站”气温资料是研究西周甚至象山港区域气候演变的宝贵资料,“文岙村经济收益分配”是反映生产水平发展的资料,都有存史价值。

  B

  《横河镇志》编纂从2002年11月开始,2007年10月正式出书,上下两册,精装。

  《横河镇志》属首次编纂,故要求内容尽可能系统全面、史时尽可能久长、资料尽可能翔实,记事比较县(市)志更具体。志书分为21卷,加上大事记、丛录,版面字数达167万。内容纵古贯今,地方特点与时代特征浓厚,省地方志专家称《横河镇志》在全省已出版的乡镇志中属于上品。

  志书记述了横河镇从新石器时代至当代的悠久历史文化;横河众多的历史人物、胜迹遗址以及丰富多彩的村落文化;横河人民在抗倭、抗日斗争中为国家浴血奋战的不朽史实;横河经济不断进步的历史,以及“中国杨梅之乡”的特色,等等。

  《横河镇志》采取略古详今记述法,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镇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作为重点,突出反映农业品种、产量产值、效益的空前提高,工业上升为左右全镇经济的主导产业,文教卫生、交通邮电、电力、村镇建设等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极大提升。上述内容占据志书的大半篇幅,其中毛泽东批示的龙南乡合作网制度、全省出名的横河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当代横河微小型轴承工业发展,成为浓笔重塑的亮点。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