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4月22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阅读成为“生物钟”而不是“闹钟”

  易其洋

  又要到“世界读书日”。自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以来,每年这个时候,读书话题就会像“闹钟”一样响起。

  每年,读书“闹钟”响起,人均每年阅读纸质书的数量总会被拿来比较一番。一是跟别国比、跟之前比。比如,中国2015年人均阅读纸质书4.58本,跟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没法相比,但较2011年的4.35本、2012年的4.39本、2013年的4.77本、2014年的4.56本,还是稳中有进。二是自家比。前几天,中国最大图书电商当当发布2006—2015年图书消费报告,北上广购买力最强,江苏、山东步步紧追,河南图书消费提速最快。

  中华民族是有读书喜好和习惯的,但往昔,阅读一直是少数人的特权。而今,随着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能阅读、爱阅读的人在不断增多。不愁吃、不愁穿了,人们自然会更多地追求心灵富足和精神享受,而读书无疑是最值得追求的一种。当当网的大数据分析表明,10年间,国民阅读鸿沟逐年收窄,全民图书消费相对均衡,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内陆区域起点虽低,但进步神速。

  这几年,读书“闹钟”响起,另一个话题也总会被提及,就是数字化阅读算不算真正的阅读。互联网发展,数字化阅读兴起,却被质疑为碎片化阅读、浅阅读。手机上阅读、电子书阅读,最起码总比不阅读好。再说了,“读屏”不一定就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读纸质书也未必就是深阅读、系统化阅读。从甲骨、竹简、丝帛到纸张,再到屏幕,阅读的介质变化是必然的。阅读越来越便捷、门槛越来越低,阅读的人越来越多也是必然的。而且,借助于移动媒体,大数据分析可以让各类书籍和文章更精准地对接“合适的人”。对有些人而言,看手机的时间,原本也不会用来深阅读、读纸质书,“读屏”倒是一种“阅读增量”;而本就喜欢阅读的人,只会是手机、书本两不弃。调查显示,人均纸质书阅读量并没有因为数字化阅读增多而下降,便是最好的证明。

  这几年,好多实体书店被网上书店逼上了“绝路”“死路”,或惨淡经营,或改换门庭。去年下半年以来,特别是最近几个月,多地出现了实体书店“满血复活”的喜人景象。重开新开的书店,变化脱胎换骨一般。这显然是一种“错位竞争”,给予读者的,是网上书店给不了的“现场体验感”“书房浸泡感”。宁波市新华书店的天一书房开业后,我第一次去,就被它的巧妙设计、氤氲书香和浓厚氛围所吸引。没去过台湾,但对诚品书店心向往之。去年11月29日,大陆首家诚品书店在苏州开业,有时间一定要去体味一番。看山看水、游园逛街是旅行,看书店、逛书展何尝不是一种旅行,又何尝不能吸引人。实体书店强势“回归”,至少说明“书的末日”“书店的末日”不仅没有到来,反而迎来了新曙光。

  对于个人,虽说阅读从啥时候开始都不为晚,但培养阅读习惯,还是得从娃娃抓起。阅读跟吃饭一样,也是一种喜好和习惯,从小养成了,就很难改变。许多人不喜欢读书,就是因为没练好“童子功”。10年来,我国童书市场空前释放。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入门要正,起点要高。我比较认同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的一个观点:阅读是有“胃口”的,一开始让孩子吃“肯德基”“麦当劳”,慢慢地,其他东西就不爱吃了,他只对“肯德基”“麦当劳”感兴趣,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好东西。所以,要让孩子真正学会阅读,家长和老师首先得阅读,得有鉴赏力,为孩子甄别和挑选好书籍。现在的孩子,学业负担过重,好多时候买书读书,是为了完成阅读题目,过于急躁和功利,很难激发孩子因为精神饥渴而阅读的兴趣和动力。被逼阅读跟真心喜欢的自主阅读相比,心理体验和精神享受绝对是不一样的。

  4月23日0:00起,天一书房将24小时不打烊。对于“书藏古今”的宁波来说,这更像一个隐喻:虽然不好说我们进入了阅读的“黄金时代”,但对于越来越多的人来说,阅读的种种障碍已然不再,阅读正在由“闹钟”慢慢变成“生物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