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宁波新闻·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4月22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铁阅读,能否驶向春天?

  几位乘客利用候车的间隙阅读。

  本报记者  黄合 海曙记者站 毛一波 通讯员   张晓庆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倡导全民阅读”被第三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宁波的全民阅读从何做起?前日,甬城年轻人发起了一场颇为吸引眼球的“阅读占领地铁”活动,旨在用行为艺术唤醒人们读书的热情。

  随着宁波进入地铁时代,地铁阅读是否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赶在4·23世界读书日之前,我们抛出了这个“地铁阅读”的话题。斯言虽小,希望可以喻大也。

  用阅读“占领”地铁

  72%受访者有过地铁阅读的经历

  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那么,有书的地方,就处处是天堂。

  4月20日晚上7时半,54名来自甬城各地的阅读爱好者齐聚地铁1号线。他们找到位置后,掏出了各自准备好的书籍,开始静心读书。纸张沙沙,书香阵阵,整个车厢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阅读占领地铁”,是这群年轻人为这个“快闪”活动所起的名字,希望用这样的行为艺术“唤醒”更多人读书的热情。

  “开往春天的地铁,这是我第一个在脑海跃出的词汇。”柴隆是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宁波政协文史委特约文史研究员,也是此次活动策划方天一青年读书会的负责人之一。在他看来,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阅读也开始走入地铁时代。

  地铁适合阅读吗?这是不少人心头的疑问。对于家住高桥,上班在东部新城的企业白领小泽来说,答案是肯定的。

  和公交车的颠簸不同,地铁上光线充足,行驶也比较平稳,容易找到一个位置静下来好好阅读。随着1号线的全线贯通和2号线一期的开通,宁波六区一下子实现了地铁全覆盖。从起点到终点,1号线全线耗时1小时7分,2号线全线46分钟,对于一次阅读体验来说,这样的时间长度已经比较充分。

  “白天工作很忙,晚上有时又要跟朋友聚会娱乐,上下班在地铁上成为最合适的阅读时间。”和小泽一样,参加这次“快闪”活动的绝大多数是地铁阅读的积极拥护者,其中70%以上是20岁到30岁的年轻人,年纪最大的是个“75后”。

  自称来“客串”的陈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毕业好多年了,很久没捧起书本,放在桌上的那本《向着光亮的地方》买来也有段时间,总没时间看。“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活动推介,就想借着这次活动找回阅读的感觉,体验地铁阅读的魅力。”

  在宁波,地铁阅读正一点点从“新鲜”变成“日常”。天一青年读书会曾就此发起过一次网上问卷调查,100名受访者中,高达72%的人表示自己曾有过在地铁阅读的经历,近三分之一的人为宁波的地铁阅读环境“点赞”。

  在地铁上看完一整本《百年孤独》———这样的“事迹”,也让“80后”女孩琛琛成了小圈子里的名人。去年5月,她的工作单位从江北调到东部新城,每天得穿越半个城市、辗转两条线路上下班,枯燥的车厢生活令她萌生出在地铁阅读的想法。“几个月下来,竟也啃了好几本。”

  “从理论上来说,超过1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用来阅读。可以说,在宁波地铁上,诸多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在时间碎片化和阅读碎片化的背景下,我个人是比较支持这种公共交通工具上的阅读方式的。”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传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何镇飚如是说。

  同时,何镇飚也表示,不少市民并不是不愿意在地铁阅读,而是因为不习惯。因此“用阅读占领地铁”行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全民阅读应该由社会各个层面共同推动,向更大范围普及。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70%受访者认为和国外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但是,现实并没有那么丰满。

  你认为地铁阅读时代到来了吗?在上述问卷结果中,70%的受访者表示“还没有,与国外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在宁波,地铁站点和站点之间的间距比较短,有的时候环境有点嘈杂,阅读环境还是不够理想。”柴隆的说法也得到了不少受访者的共鸣。在上述调查中,58%的受访者平均每次乘坐地铁的时长是10-20分钟,28%是20-30分钟;24%的受访者表示宁波的阅读环境“待改进,好想静下心来阅读”。

  2008年到东京访问时,何镇飚在地铁里深深被全车厢的阅读文化所震撼。地铁里很安静,大家在低头阅读,那些口袋大小的纸质书籍,誊写的是长长短短的诗集。2014年,他出访美国,在航班上看到旅行者利用机舱的灯光,捧着书刊或者kindle电子阅读器,在进行夜读。

  “那些瞬间,给我的触动很大。我开始认可在交通工具上进行阅读的方式,更觉得阅读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在宁波的地铁上,现在拿本书阅读,或许仍然会被看作是另类。

  有人曾统计过,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一天能自主支配的时间只有十五六个小时,其中大约1个小时是花在上下班途中。自4月份以来,宁波轨道交通日均客流量约29万人次,不少人也开始在地铁车厢里度过上下班通勤的1个小时。

  在这样的时间里,你是在发呆、看手机还是在阅读? 

  在美国纽约,无论是在破旧暗黑的地铁站里,还是在挤满通勤者的地铁车厢里,无论什么时段,不论站着还是坐着,两耳不闻嘈杂声、手捧一本“圣贤”书的纽约客并不鲜见。在北京,地铁阅读的方式也很普遍。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每5个乘客当中应该就有1个人在看电子书”。而在宁波,我们看到更多的,仍然是刷手机刷朋友圈的“低头族”,“不费脑子”的轻阅读正在悄无声息地侵占地铁环境。

  还有一个全国范围的数据。根据2015年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56本,低于2013年的4.77本;与此同时,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半小时。同时,全国教材教辅书出版占了图书出版的70%以上。以应试教育为主导,学生形成为升学读书的功利阅读观,成年人形成了有利于谋生升职的阅读观。

  地铁阅读,或许不仅仅是一种阅读行为,背后折射的是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平。

  “我们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多读一些能提升人文修养的书籍,在乘客每天上下班最无聊的时间,让他们得到一个意外的机会,读一些无目的、非功利的好书。”柴隆表示,作为天一阁所在地,具有“书藏古今”气质的宁波,更应该倡导市民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倡深入阅读,提倡全民阅读。

  地铁阅读“跨界合作”

  让经典阅读更加“触手可得”

  “我觉得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我们不应该拘泥于纸质阅读这种单一的模式,更应该探索的是电子阅读时代,如何一步步从轻阅读向经典阅读迈进。”作为本地一名资深的爱书人士,王立军就地铁阅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改变,从点滴开始。在宁波,“互联网+”的探索已经开始。

  去年1月27日,宁波轨道交通数字图书馆在1号线一期泽民站、鼓楼站、樱花公园站率先投入使用,在这个全国首家的地铁数字图书馆,市民对哪本书有兴趣,可通过屏幕阅读、U盘下载、手机扫描这3种方式下载或现场观看。

  “这3种方式都很方便,其中手机扫描的方式需要市民下载‘微书房’手机客户端,即可利用该客户端的扫码功能‘秒下’图书、有声读物等资源。”宁波轨道交通数字图书馆项目负责人说,“此外,我们的数字图书馆已内置无线WIFI,市民下载‘微书房’手机客户端后就可通过内置无线下载数字图书馆的图书,无需耗费手机流量。”

  为了丰富图书馆的内容,宁波轨道交通数字图书馆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更新。据了解,数字图书馆的云平台,汇集了超过5万册的图书、3万集有声图书、3800种期刊及50万分钟的海量视频资源,乘客连接互联网以后,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数字图书馆。所有电子图书不受借书、还书次数的控制。目前该数字图书馆运行良好。

  而在北京,这样的跨界合作则更为彻底。

  今年年初,由京港地铁和国家图书馆共同创意发起的大型公益项目“M地铁·图书馆”应运而生。在这个“图书馆”里,乘客只需扫一扫二维码,即可免费在线全文阅读由国家图书馆推荐的经典著作。第一批上线向乘客推荐的图书以社科类图书为主。

  国家图书馆分析,让国人带实体书到地铁上阅读“比较困难”,但手机却是每个人的必带品。更大的背景是,数字阅读在近年来火速兴起,早在几年前,在美国亚马逊网站,数字读物的销量已超过了实体书。专家认为,在国内,数字读物销量超越实体书也是“早晚的事情”。 

  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中国记忆组的田苗表示,选择向乘客推荐一些“无目的”、非功利的好书,也是希望能扭转国人当下“过于功利”的阅读观。同时,培育新一代年轻人的阅读习惯,“让公众在地铁和其他场合阅读成为一种风尚,让阅读文化走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地铁阅读,当然不是唯一的阅读方式,而是一种拓展之后的全新空间,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体验。

  或许,明天,当你在地铁上的时候,也可以掏出书本或者手机、kindle等载体,惬意地来一段文化之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