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浙江省青年岗位能手肖立飞给青年员工培训 |
 |
在江北洪塘中心小学的“水未来”实验室成立仪式上进行水处理实验 |
本报记者 黄合 通讯员 张旦旦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醒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对于青年而言,“五四”精神是历经近一个世纪仍镌刻心头的誓言。97年求索,97载奋斗,岁月见证了一代代宁波青年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用汗水铸就了一个个时代的辉煌;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时代目睹了一批批宁波青年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用智慧绘就了一首首美好的诗篇! 眼下,时代的鼓点已经敲响,我们已站在了“十三五”的起点。这是一条充满机遇同样布满艰辛的大道,所幸寄予着宁波发展大计的蓝图已经在我们眼前缓缓展开。高举五四精神的火把,我们是有激情、有热情、有勇气、有魄力的大好青年,让我们敢于创新,勇于创业,善于创优,挑起时代重担;让我们身体力行,奋战一线,青春建功,助推宁波跻身第一方队! 创新篇 【团队名片】 宁波市江北区清源环境观察中心,2015年10月注册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宁波市第1家具有专业优势的环保非营利性民办非企业单位。 从一个人的环保愿望,到一个小有规模的学生社团,再到我市第一家有专业环保非营利性民办非企业单位———江北区清源环境观察中心这群年轻人,用了4年的时间。 如果说青春是用来挥霍的,那么它一定是用来拼命垫脚去触碰梦想,然后一点一点,用自己的昂扬和肆意,拼凑出内心所向往的伊甸园。 “河流的污染真的很触目惊心!”2012年暑假,宁波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开展“清源行动”暑期社会实践,对宁波市主城区的主要河道进行了实地走访、水质采样和周边居民民意调研。身为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周阳靖萌生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社会公众宣传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等问题的想法。 随后,宁大成立了“清源环境观察治理研究社”, 周阳靖担任第一任社长,环保宣传、社会服务、技术创新,这个从零开始的大学生团队先后获得“2015年浙江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团队”、“2015年度浙江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2015年宁波市大学生先进集体”等称号。 宣扬环保理念,不应该仅仅止步于“说”,更要“做”。 江北、海曙、鄞州、镇海……“清源中心”志愿服务团队,拿出自己的态度和专业,发挥专业特长进行环境监督,承担起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和担当,先后采集了横跨宁波三市六区的480条河流共800余水样,帮助各地进行水质标准检测。 “这支团队最大的特色,是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强大的科研能力。目前该团队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为专业化服务提供了科学保障。”团队负责人沈妍伶在采访中表示,这也是清源中心区别于其他环保类社会组织的不同之处。 让我们看一下这一串数字:目前,清源中心团队已完成了宁波市范围内约500个监测点位的设置,进行了480条河、800个点位的源解析———直接服务人群50000余人,足迹遍布整个宁波地区,已有累计3000余名志愿者参与到清源公益活动,为水环境改善贡献自己力量。 世界很大,梦想也可以很大。 如今,清源中心团队已与宁波市环境监测站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在他们的官方网站的资源基础上搭建“清源数据平台”,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绘制河流有机污染物分布地图,目标建成可实时更新、共享资源的水污染数据库平台,绘制宁波全市范围内的河流有机污染物分布地图。 在五年计划之中,他们希望将“污染源解析”数据库平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实现全国水污染源的数据交互,让普通民众也能跟进水污染治理进程。 【点睛】<<< 近年来,宁波共青团组织开展青年“五小”发明创造活动130余场,成果转化应用1500余件;建立各级青年科技创新工作室300余个,成立各级青年创客联盟,整合青年创客人才一千余人。在全社会形成了政府鼓励创新、社会支持创新、青年勤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国家的未来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我们相信,随着一位位创新创效的青年典型不断涌现,创新将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这青春激扬的乐章必将化成不竭的驱动力,推动着宁波这艘巨轮不断前行! 创业篇 【团队名片】 2015年,鲁华芳率领团队凭借“宁波制造”法式鹅肥肝网销开拓计划项目,获得“邮储银行杯”中国涉农行业青年创业创富大赛冠军。 从传统养殖、单线销售,到模式创新、线上线下互补,在农业这个古老的行当里头,鲁华芳及其团队用事实证明了那句老话,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986年出生的鲁华芳,原本是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杭州姑娘。从浙江科技学院毕业后,她嫁到慈溪,放弃了外贸白领的舒适,和老公一道开始了与鹅结缘的创业故事。 养鹅是一项风险不低的事,看天吃饭,可能一场禽流感瞬间会毁了全家几年心血。“小作坊”式的传统产销模式,拓不开市场,也打不开局面。 2011年3月份,夫妻俩在淘宝上开了一家鹅肝专卖店。 初涉电商,困难重重。鲁华芳说,当时她第一胎已经怀孕四五个月了,常常是一边频频起身去吐,一边还要忙着工作。直到后来饭也吃不下,只是一个劲地吐,吐出来的是酸水、胆汁,甚至是血。 更多的烦心事也接踵而来,项目不被大家看好,各个银行认为风险高都不肯轻易贷款;活禽进口难度大,养殖技术难,经常是半夜起来拎着小鹅驱车1个多小时去站点看病;鹅肥肝属于特殊高级食材,烹饪难度异常大,没有酒店和老百姓愿意使用,肝出来了堆成小山却没市场接收…… 所幸,鲁华芳一行人并没有被困难吓到。他们硬着头皮向亲戚借款,开辟了新的农场,吸引了附近更多养鹅农户加入,保障了货源的供给。同时,由于国内对相关产品缺乏标准,他们就一点一点去摸索,2013年成功获得内脏类门槛很高的法式熟鹅肝国家QS和无公害认证,成为行业标准的起草者。同时,他们还摸索研发出了鹅肥肝冰镇刺身烹饪方式,客户收到开袋切片即可上桌,“加工烹饪+送货上门”,鹅肝陆续走上长三角一带寻常百姓家的餐桌。 目前,以鲁华芳农场牵头组成的合作社,已经有118户养殖户,除了慈溪的50亩朗德鹅育苗基地,在外地还有一个200亩的加工基地,“现在农场朗德鹅的年出栏量差不多有10万头。”在她的团队里,有20多人农场经营管理人员,8名大学毕业生专职做电商,分工合作,光占三分之一业务量的线上服务,一年至少能收成300万。 现在,鲁华芳团队有了更多的期望。眼下,他们在积极审批农业用工业园区,打算打造成以法式鹅肝为主的朗德鹅产品休闲食品体系,加速由养鹅大户向养鹅强户的跨越,带动本地特色农产品生鲜的成功转型。 鲁华芳说,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他们这群年轻人想要讲更多“小而美”的故事,让传统农业多一些时尚的味道,“这是我们的期盼,更是我们的责任”。 【点睛】<<< 围绕“港口经济圈”建设,实施“青春共筑大港梦”建功行动;围绕“电商换市”战略,实施青年电子商务专项行动;围绕“蔚蓝智谷”建设,实施青年人才“引育”行动…… 近年来,在四明大地上,涌现出一群年轻有为、奋发担当的年轻人,他们立足岗位创业创新,开拓进取,让一个又一个创意,从想法变成了现实。据统计,平均每天甬城新增近300家创业实体,为宁波的发展增添新鲜血液。 创优篇 【团队名片】 戚浩金青年岗位能手工作室,立足一线从事科技创新试验、技能培训研讨、地县一体化运维等工作。2014年成立,有常驻成员12人。 一个个岗位,是一颗颗大大小小的螺丝钉。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用日复一日的汗水,守住的是对于事业的不懈执着,以及对于专业的精益求精。 年轻,是戚浩金青年岗位能手工作室最大的特色。 整个团队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8名,平均年龄31.5岁,是整个国网宁波供电公司最年轻的工作室团队。 戚浩金说,对于国网宁波供电公司来说,团队就像是一个无形的保障者,系统维护、网络维护、电话维护、个人计算机运行和维护,一旦有了什么故障,他们就像“救火队员”冲到一线,干它几个通宵达旦。 “菲特”台风时期,不少地方跳闸,很多地区断电,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不少县(市)区公司两手一摊干着急。这支年轻的团队兵分两路,一路冒雨淌水冲到前线,临时搭建信息通讯网架,一路则在后方大本营进行相应的传输指挥,让所有工作通过这个临时搭设的渠道下发工单和指令,从大后方保障了电力运营的有序。 一旦进入抢修状态,一天一夜是至少的。戚浩金就曾碰到过,连续通宵,直到第二天的10点才完工。戚浩金笑着说,这种“三班倒”的工作状态,也就年轻人才扛得住。 一个工作室,12个人,遇到问题还往往应接不暇;而对于基层的电力公司而言,可能就连这样的人员支撑都很难保证。 为了解决面多点散的问题,工作室想出了青年信息服务突击队的法子,基于“互联网+”技术,将实体工作室运作模式拓宽至互联网上,建有“线下”实地工作室场地和“线上”网络工作室———“线下”实地场地包括工作室实地教学教室、会议讨论室、技术实验室;“线上”网络工作室包括“云实验室”和“移动课堂”。 一旦基层公司有了困难,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网络进行沟通。问题的症结是什么?目前的状况如何?戚浩金团队当起了运筹帷幄的“小诸葛”,在线答疑用户咨询,协助宁波供电公司信息通信运维人员对宁波供电公司所有信息和通信事件进行全过程监控。 “我的想法是,希望每个团员成员都能独当一面。”戚浩金说,在业余的时间,他们丝毫没有放松对专业的追求。团队设计的光纤芯远程交换设备系列获全国总工会主办的“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金奖”,《关于缩短电力通信故障抢修时间的研究课题》获得全国海洋王杯二等奖,虚拟运维体系在电力系统中的研究和应用获中电联“全国信息化优秀论文一等奖”。 其中,虚拟运维体系在宁波地县范围内进行试用1年来,运维流程时长从原来5.5个小时降低至3小时,节省运维人力成本43%。 【点睛】<<< 立潮头、攀高峰、创一流,对于阿拉宁波青年而言,创优成为了一种精神,代代相传。 目前,全市已有全国青年文明号74家,省级青年文明号605家,市级青年文明号1913家,累计评选市级青年岗位能手2136名,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敬业奉献,用闪亮的青春品牌,坚定的创优精神,锻造属于宁波青年人的创优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