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全国范围内已有多地治“庸懒”动真格,31个省区市都有市县出台规定或者采取行动,不少“庸官懒官”丢官去职甚至锒铛入狱。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行政“软作为”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干部无利不想为、懦怯不敢为、居功不愿为的畸形心态仍然存在。 31个省区市“全覆盖”,轻的扣奖金、重的追责 近日,为治理庸政懒政,江苏省泰州市效能办向社会公布了首批“蜗牛奖”认定结果,涉及11个事项,包括市直相关部门项目资金未按期落实、群众投诉事项不办理和未按期办结等问题。 3月底,贵州省贵定县卫计局领取了一个县委、县政府颁发的“水面浮漂奖”。除了“水面浮漂奖”,贵定县还设立“踢皮球奖”“蜗牛奖”等一系列奖项,颁给工作效率低下、不作为的单位。 “喝倒彩”的奖项之外,更多的地方对“不贪不占啥也不干”的庸政懒政严肃查处。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都有地方政府出台相关追责机制或专项整治干部不作为、慢作为。 2015年10月,中组部印发《关于深化县级“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力解决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通知》,着力解决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 有人因庸政懒政锒铛入狱,三种为官心态值得警惕 福州市出台《关于整肃“为官不为”实行“下课问责”的暂行办法》,明确了应予以问责的具体情形。视情节轻重,可分别采取效能问责、“下课”处理、党政纪处分等方式问责,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在江西,有庸官懒官甚至由于玩忽职守等罪名锒铛入狱。江西省农业工程研究所原所长叶某,其在任职期间没有及时发现某公司在申报鉴定材料时的造假行为,造成国家经济损失,因玩忽职守罪、受贿罪被处有期徒刑14年。 天津一名检察官说,从以往全国多个地方查办的案子看,很多人认为不贪不占至少能保平安,没想到庸政懒政也会构成犯罪,因为玩忽职守丢官去职甚至进监狱。 从丢官去职到锒铛入狱,治理庸政懒政动真格收到了良好效果。但与此同时,一些党员干部和专家学者也表示,目前,在全国甚至省级层面还缺乏比较完善的制度规定和处罚依据,有些地方出现搞“一阵风”的倾向。 采访中,有基层干部和群众反映,在整治庸政懒政的高压之下,一些公职人员遇到问题能躲就躲、能推就推等现象依然存在,其心态主要包括: ———无利不想为。一些干部心惧反腐,礼品不敢收、宴请不敢去、老板不敢见,但该做的事也不做,积极性尽失,消极怠工甚至冷眼旁观。 ———懦怯不敢为。一些干部认为改革有风险,干事存风险,因此宁可不干事、但求平安无事,以至于很多干部比的不是谁会干事,而是谁会“做人”。 ———居功不愿为。一些干部工作时间较长、资历较老,或已接近退休年龄等待平安“着陆”,常常“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 (“新华视点”记者翟永冠 陈尚营 刘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