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16-04/27/A16/NBRB20160427A16b007.jpg) |
4月7日中午,李兰芬(左)正在吃着邻居徐世静送来的热腾腾的饭菜。(黄剑跃 摄) |
![](../../../images/2016-04/27/A16/NBRB20160427A16b008.jpg) |
▲幸福村“邻里守望幸福卡” |
记者 黄剑跃 余姚记者站 谢敏军 通讯员 曹 依 “嬷嬷,中午烧了点下饭,侬尝尝看!”4月7日中午,余姚三七市镇幸福村72岁的孤寡老人李兰芬正准备做饭,邻居宋永康的妻子徐世静把热腾腾的饭菜端了过来。 “介客气做啥呢!平时靠你们照顾,我真当过意不去!”吃着可口的饭菜,李兰芬心头泛起阵阵暖流。 36年前,李兰芬右眼失明,前几年左眼也功能退化,4个女儿由于路途较远和工作忙碌等原因,平时难得抽出时间来照看。在村里的安排下,邻居宋永康、村干部高素贞等与老人结对,提供日常生活照料。 李兰芬享受的是幸福村在余姚市创新实施的“邻里守望”居家养老照料服务。目前,像这样的老人共有13个,均属孤寡、空巢、重度残疾、低保和“五保户”等范畴内的重点服务对象。 幸福村党委书记应春龙介绍说,幸福村占地9平方公里,老人居住分散,往返照料中心不方便,途中也存在安全隐患。一直以来,幸福村在探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服务老人模式。 在全面排摸的基础上,幸福村在2015年重阳节启动居家养老服务计划,对列入范围内的老人实行“三对一”服务,即一名志愿者、一名村干部、一名党员(村民)代表与一位老人结对,为老人提供采购、饮食、晒洗打扫等方面的日常生活照料。 李兰芬老人说:“平时自己想配点药或者买点小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宋永康,高素贞也经常上门或打电话嘘寒问暖,大年初六还来看我。”82岁的受助老人张金才也表示,邻居郑伯能时不时拿着油盐米之类的物资上门来看望自己,感觉像亲女儿一样。 同时,幸福村发动三七市镇电信、银行、卫生院等单位和村级企业爱心人士,为老人提供存取钱款、医疗卫生、水电维修等生活服务,对有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老人,则开展心理疏导、陪聊等特殊服务。 村里还给13名重点服务对象发放“邻里守望幸福卡”,上面印着当地两家银行、电信、巾帼志愿、水电、理发等12个志愿服务队的电话号码,老人只要拿起村里免费发放的“老年手机”,拨打所需服务的电话,志愿者会很快上门。该村还向每位重点服务对象制定了基本情况表和服务需求表,以掌握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提供个性化的帮助。 “志愿者既热心公益有敬老爱老之心,又与结对老人住所相近,便于日常照料。其他12个志愿服务队则根据老人的需求定期或不定期提供服务。”应春龙说,村里建立了志愿服务的动态数据和长效机制。在每周全体村干部参加的会议上,志愿者汇总上报自己结对老人的情况。 此外,幸福村还对全村80岁以上老人和75周岁以上残疾人,提供一般性居家养老服务。村里充分利用村老年活动中心、村卫生服务站等资源,为老人提供娱乐、保健、老年课堂等服务,村戏曲小分队、快板队等也不定时开展各类表演,让老年人生活得有滋有味。 三七市镇党委副书记马军辉表示,幸福村的“邻里守望”模式目前尚属试点阶段,镇里将不断完善试点工作方案,指导做好安全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建立、服务水平提升等各项工作。如果试点效果好,镇里考虑将“邻里守望”模式复制到辖区其余11个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