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4月27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沉绿岛”的奥秘

  道路旁的下沉式绿化带。

  宁波水系发达,但易受洪、涝、潮三重威胁,建设海绵城市尤为迫切。以宁波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本报今起推出“探访海绵城市示范项目”系列报道,梳理这些项目的海绵城市理念和成效,为缓解城市防涝压力、推进雨水资源化利用、改善城市生态体系、建设人水和谐环境提供借鉴和示范。

  本报记者 王岚

  昨天早晨的一场疾雨,对于家住老城区的许多市民而言,或多或少会带来一些“是不是又要内涝”的不安。但对于家住慈城新城的周先生而言,这样的雨没有带来什么困扰,更多的是净化空气、滋养新城。

  慈城新城是我市首个采用“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区块,官山河以西2.84平方公里区域的生态雨水处理系统已经全部建成,显现出良好的生态和社会价值,成为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范本。

  “新城建设‘生态治水’的理念其实与慈城古县城一脉相承。”全程参与新城开发的慈城古县城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慈城新城规划占地面积约5.2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如果采用将区域标高整体抬升的传统方式,不仅工程巨大,遇到洪涝灾害时蓄水外排将严重影响周边区域。

  这是个老问题,慈城古城在1000多年前也遇到过,是人工湖慈湖的开挖,成功调蓄了北部山体的汇流,加上古城内“半街半水”的“双棋盘”路网格局,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保古城远离洪涝之害。

  时隔千年,慈城新城不但参照了古城的路网格局和城市肌理,还借鉴了悉尼的水敏感城市设计理念,运用现代城市规划手法,创新设计了一个能对雨水径流污染进行生态净化、回收、利用的系统。

  这是一个渗透了海绵城市理念的新城:外围路网路堤合一,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由四周逐步向中间下降坡度,在区域中心开挖一个排涝湖,并结合生态滤水系统,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方式,有效解决新城的雨水净化和蓄洪问题,也使河道、中心湖等水体得到净化。

  占地26.9公顷的中心湖就是新城里的“雨洪公园”,最多能容纳约20万立方米降雨。经生态方式过滤的湖水和精心打造的湖区景观,为居民提供开阔舒适的户外空间。

  生态滤水系统是海绵城市的基础,设置于新城道路边。昨天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新城主要道路旁都有一道约2.5米宽的下沉式绿化带,比路面低20厘米左右,这确保了主要道路在大雨中依然无积水。“这是一个‘沉下去的绿岛’,不仅有绿化美观作用,还能收集、过滤和涵养水源,雨水经此下渗和净化,将汇流至各河道,最终流入中心湖。”该负责人说。 

  目前,慈城新城官山河以东区域的海绵城市基础设施也已全面开工。可以预见,未来的慈城新城将是自然环境一流的新型江南水乡中心城镇。

  专家点评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缓解城市防涝压力,改善水生态体系,推进雨水资源化利用,发达国家较早开展了这方面的实践。慈城新城就是通过下沉式生物滤水带,将净化后的雨水引入中心湖,建立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为宁波海绵城市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胡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