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 合 通讯员 张旦旦 【人物名片】严泽军,男,1980年5月出生,博士研究生,宁波市第一医院泌尿肾病中心副主任医师。2012年获宁波市优秀科技论文奖,2013年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获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在不少人的眼中,严泽军的人生是开了外挂的。 2008年7月参加工作,短短8年时间,他就收获了同龄人难以得到的荣誉。仅在科研领域,严泽军就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专著2部,参编专著5部。 对于本身就是高强度工作的医生而言,这样的荣誉,意味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严泽军说,工作前5年,他每周至少三天是凌晨1点以后才睡觉。在别人利用业余时间好好休息的时候,他一面攻坚科研,一面忙活临床,生活就是一个大写的“忙”字。 “向大医、良医学习,终生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这是严泽军学医后立下的坚定志向。据他回忆,刚来第一医院时,这里的泌尿肾病中心相对比较薄弱,博士学历的更是屈指可数。作为年轻人,他发挥了踏实肯干的“拼”劲,工作第二年,就成功申请到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条件复制型腺病毒介导的抑癌基因LRIG1对膀胱癌治疗的基础研究,该课题也实现了宁波市泌尿外科省部级科研立项零的突破。 随后,在这条攀登科研高峰的艰辛之路上,严泽军不急不馁地继续跋涉,累计主持和参与市厅级以上课题7项。别人10至15年才成为主诊医师,他不到8年就可以独立带组制定手术方案,进行独立手术,不仅较为全面地掌握了泌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技术,而且对一些疑难杂症也能熟练处理。 做一名好医生,不仅得有高超医术,也得有医德仁心。除了科研和临床,严泽军也没闲着,他常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和节假日,下乡和进社区为群众进行义诊。其间,他认识了一名行动不便的老年膀胱造瘘患者,就主动每月定期到患者家中为其更换膀胱造瘘管,指导患者进行造瘘管的护理。这件事他一直没有向科室的同事讲,直到患者家属送来锦旗才为大家所知。
|